从沃土到瘠壤:淮北经济史几个基本问题的再审视(9)
[15]吴世熊、朱忻总修:《徐州府志》卷一○,同治甲戌冬刻本,第13页上。 [16]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220页。 [17]潘熔纂修:《萧县志》卷五“物产”,嘉庆二十年刻本,第1页上。 [18]丁显总采:《睢宁县志》卷三,光绪十二年刻本,第5页上。 [19]严型总修:《宿迁县志》卷二,民国二十四年刻本,第9页下。 [20]丁炳娘主修:《太和县志》卷四,民国十三年刻本,第31页上。 [21]于书云纂修,《沛县志》卷三,民国九年刻本,第7页上。 [22]君左:《徐州通讯:火车中之一瞥》,《申报》1927年7月9日。 [23] 《淮海各县著名产品产销状况调查》(一),江苏省第六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编辑:《淮海》第4期,1935年9月1日出刊,第 37-45页。 [24]徐钟令采访:《淮阴志征访稿》卷二“物产”,民国抄本(无年月),第23页上。 [25]参见谷光隆編:《束亞同文書院大運河調查報告書》,愛知県:愛知大学刊,1992年,第628-629、276、332-333、347-349頁。 [26]参见谷光隆編:《束亞同文書院大運河調查報告書》,愛知県:愛知大学刊,1992年,第628-629、276、332-333、347-349頁。 [27]参见大東亞省:《蘇北地區綜合調查報告》,昭和18年(1943)9月,第179-180頁。 [28] George Babcock Cressey,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A Surve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P.102. [29] 《淮海面面观》,《淮海》第5期,1935年10月1日出刊,第1页。 [30]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3页。 [31]曾运乾:《尚书正读》,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57-58页。 [32]宗受于:《淮河地理与导淮问题》,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第135页。 [33]胡渭:《禹贡锥指》卷五,《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14页下-15页上。 [34]胡渭:《禹贡锥指》卷五,第14页下。 [35]乾隆《灵璧县志》卷四,中国地方志集成(3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36]于万培纂修:《凤阳县续志》卷四“风俗”,光绪十三年刻本,第1页上。 [37]李江浙:《大费育稻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第232页。 [38]参见王象坤:《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见王像坤、孙传清主编:《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 专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 [39]参见李洪甫:《连云港地区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40]参见王象坤等:《中国稻作起源研究上的新发现》,见王像坤、孙传清主编:《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第19页。 [41]参见闵宗殿:《江苏稻史》,《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第254-255页。 [42]参见张德慈:《早期稻作历史》,见沈宗瀚、赵雅书等编:《中华农业史-论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4页。 [43]于书云纂修:《沛县志》卷三,第7页上。 [44]参见汪家伦、张芳编著:《中国农田水利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11页。 [45]范哗:《后汉书》卷一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88页。 [46]武同举:《淮系年表》卷二“汉魏”,1926年春刊印,第11页。 [47]陈寿:《三国志》卷一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85页。 [48]陈寿:《三国志》卷一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第349页。 [49]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淮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 [50]參见陈寿:《三国志》卷二八“王母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第576页。 [51]参见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六“志第十六·食货”,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09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