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契丹四楼源流说(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任爱君 参加讨论

内有一大土台,高4.5米,圆形,底径45米。侧视上口平齐,与当地长城烽台之锥状不同。上视有一圈土垄,高约1米。土垄之内,形如锅底,直径17米。料知是架帐之处[21]。
    可见,其"台殿"故址,上下迭收的尺度就有20多米,可以想见当时"丹墀陛阶"之状,一经装饰,必极宏伟。由此想及,北魏太祖之时,在"定都平城,犹逐水草"的生活状态下,又广为宫殿,设置了几大宫殿区;每一区域各置围垣,而且内部建置也很多,致使魏初宫目繁冗,难以析理清楚。恐怕其中也难免有将北族俗称和汉语本名混杂于一起的嫌疑,例如"紫宫",应是太祖时期的平城宫的重要设置,是太武帝时的"中宫"的称号,史称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22]。但《魏书》中又称"紫宫"为"紫楼",高允有语曰:"紫楼、临望〔观〕可以观望远近。"[23]可见,"紫宫"也有高耸的台基,而且当时"楼"也有特定的"宫殿"的含义!这也愈加证明了关于"白楼"为魏帝之"行宫"的推断,是符合当时鲜卑人的习惯的。
    尤为可贵的是,郦道元《水经注》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条鲜卑语对行宫的称谓,是又一条北俗对"宫"的说法,现录之于下:
    〔白道溪中水〕,其水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东〔西〕。世谓之"阿计头殿"。
    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24]。
    而王仲荦先生则引《寰宇记》曰:"都田贵山,《郡国志》云,后魏行宫在此山,俗曰何头殿也。"[25]何头殿,或是阿计头殿;但也极可能是不同时、地的异译。考之于契丹语"宫曰斡鲁朵"的记载,那么,"阿计头(或何头)"应是继匈奴语"瓯脱"之后,鲜卑语对"斡鲁朵(ordu)"的称呼,不过,它已较接近于契丹语或蒙古语对"斡耳朵"称呼的本音了。所以,"阿计头殿"或"何头殿",应是北朝鲜卑语对宫或宫殿词义的音译;而"白楼"之"楼",亦应是对"斡鲁朵"一词的省译或异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当时盛行的"洛下正音"对北族语言译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北方民族语言自身习惯的影响。
    二、关于唐代回鹘人"楼"事记载的考察
    在唐代回鹘人的历史活动中,关于"楼"事的记载,最早见于记载太和公主下嫁回鹘可汗的婚礼场面中。其文如下:
    可汗先升楼东向坐,设氈幄于楼下以居公主,使群胡主教公主以胡法。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可汗坐而视,公主再俯拜讫,复入氈幄中,解前所服而披可敦服,通裾大襦,皆茜色,金饰冠如角前指。后出楼俯拜可汗如初礼。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
    可敦自有牙帐,命二相出入帐中。[26]
    这里记载的回鹘人的"楼",既适用于庆典的场面,又是"右转于庭"的"汗庭"中的重要建置;从可汗"升楼"坐而观礼的记载看,它与鲜卑人"乘楼"临望的作用相同,也有明显的"丹墀陛阶"的形态,否则何以云"升楼"?又,公主未册可敦时,便不具备乘楼而坐的条件,只能居于"楼下"的毡屋中,及册为可敦后,便可"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说明了"楼"是只适用于对可汗、可敦之帐殿的称谓,而他人则不得预此号。据上载"可敦自有牙帐",这里将可敦的"牙帐"与可汗的"楼"对举,说明了二者同事异指的关系,它们都是汗庭(或汗宫)的称谓。同时,回鹘之楼,也保持了"敬日东开"的习俗和回鹘人以东方为前、西方为后、北方为左、南方为右的定位习惯。
    综上所论,回鹘人此时虽已具备了建筑城郭的技术条件,但此处之"楼"仍非一般土木建筑之楼阁,而是源于北方民族生活习俗的一种建置;它与鲜卑人的"楼",功用上基本一致,都是汗或帝居止的宫帐,所以,二者应具有同源的关系。
    又据《旧唐书·回鹘传》载,"长庆二年闰十月送公主人使还",向唐中央的报告中称,回鹘牙帐附近有"花门",而论者皆将其作地名求之,称其地今已不可考。其实,"花门"与后世契丹皇帝卓帐处的"花槛"或"羊箔门"是一样的,它们充当了正常进入汗庭的门径标志。
    再证之于史料可知,回鹘人沿袭的"突厥法"中,包括了以汗庭附近最丰美的牧猎场作为汗庭的直辖领地,即充当可汗的私人"地分"的旧俗;这种划分"禁地"的传统习惯,就是北魏初期广诸苑囿的源头。所以,游牧民族的习惯,往往将可汗的"牙帐"称之为"金帐"。这种习俗,在古突厥文的回鹘可汗碑中也不乏记载,如葛勒可汗时,"在……泉那里,我让人建造了白色宫殿,让人打造了宫墙(或石碑)。我在那里过了夏天。我在那里拜了天。我让制作了我的印记和诏谕",以后,"我在siz泉,在我的汗宫那里过夏。在那里我举行了拜天。"[27]这里,译文中"宫墙"的作用及形态,正可以等同于北魏时期"宫垣"的设置,因为有了这些类似"墙栅"设施的围护,才显示了充当汗庭门径标志的"花门"的作用。而译文中的"宫殿"、"汗宫"等,实即后来突厥--蒙古语中作"宫室、宫帐"译释的"斡鲁朵",也就是北魏时期的"宫"或"行宫"。同时,《磨延啜碑》也昭示了当时汗国状态下,可汗及其"斡鲁朵"的职能集中体现在"唯祀与戎"这两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