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契丹四楼源流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任爱君 参加讨论

众所周知,斡耳朵(ordo)一词最早见于突厥文。原意被认为含有"中央、大"或军队的含义(现土耳其语orda一词,即有宫殿、城郭之义,也有中央之义),但后来在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语言中皆作为"宫殿、宫帐"之义来阐释,遂成为北方民族史中的一种共通的习俗。虽然译字有:斡鲁朵、斡耳朵、斡里朵、兀里朵、窝里陀及更早的瓯脱,等等,实皆译音无定字之故,意思都是相同的,但也标志着斡鲁朵习俗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它既以汗庭(或牙帐)为指代,实际上则包含了汗权的一切内容,如北魏皇帝的"宫城",不仅为国家之重心所在,还"置九豆和官,宫城三里内民户籍不属诸军戍者。悉属之"[28]。这实际是规定了宫城三里内的民户籍皆不属于军戍,即不归国家管理而是归于皇帝个人的"宫城"系统(即斡鲁朵)。而且,皇帝的行宫中又有"三郎曷剌真"为之宿卫。而突厥《阙特勤碑》亦载:"我父可汗的军队象狼一样。其敌人象绵羊一样,东征西战,〔结果〕集结起来的共是七百人"[29]。七百人竟有如此之效果?实际上在那种急则相聚为兵,缓则散处草莽平沙间的部落游牧状态下,可汗的宿卫力量,无疑是一支"专司战斗"的职业军团,充当了常备军的作用。可见,可汗的权力,在汗国内应是政权、神权、军权等诸权归一。由于汗和汗庭、汗权的三位一体,才形成了极为庞大的可汗私属集团及其控制的领地,这应是构成"斡鲁朵"的重要内容。现在,研究者都认为,在突厥文中常习惯将开头元音的字母省略,不知这种书写的习惯,是否也体现了口语的特征呢?若是,则"楼"作为对"斡鲁朵"的省译,也有其民族语言自身习惯因素的影响。
    这样,我们不但明了回鹘之"楼"与鲜卑之"楼"一样,具备着"丹墀陛阶"的台殿建筑和"宫垣"的围护,而且,还有"花门"之制;并由此而想及北魏诸帝之宫垣必大起高阙的制度,也正是"花门"、"羊箔门"之类的"朴制"的滥觞。
    于此,尚应论及五代及宋以来由"楼"而衍生出的"楼居"的称谓。"楼居"一词,最早见于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七四《回鹘》,称甘州回鹘:"其可汗常楼居,妻号天公主。"而宋人刘跂的《使辽诗》中,也著录了"楼居":"礼为王人重,关亭道路除。荒山初部落,名镇古医闾。习俗便乘马,生男薄负锄。传闻断腕地,岁岁作楼居。"[30]显然,"楼居"是指北方民族的一种共同的生活传统,反映的应就是鲜卑、回鹘时期的"楼"的习俗。那么,为什么要衍化为"楼居"呢?这在敦煌遗书保留的一些资料中,或可找到答案。据P·3270号卷子抄写的几首《儿郎伟》词中,有句:
    直至甘州城下,回鹘藏举无处,走入楼上乞命;逆者入火愤(焚)尸,大段披发投告。放命安于城除(池)。
    论者均认为这是瓜沙归义军政权在五代时期征伐甘州回鹘的事情[31],是写归义军政权已兵临甘州城下,回鹘仓皇失措,被迫投降的场面。这里的"楼上",是指可汗的牙庭;"大段",应是对回鹘官号"达干"的译写;"披发"则是"披发面"的简写。表现了和战未决之际,应战者已被消灭,达干仓猝衔命哀悔议降的情景。同时,在遗书P·4640号卷子抄录的《己未至辛酉归义军破历》的一宗帐目中,又记道:"十七日,金山传处分楼上纳粗纸一帖。"这里的"金山",指张承奉建立的西汉金山国,而"楼上"则是对金山国府廷的指称。而在《敦煌歌辞总编》中收录的一首《赞普子》云:
    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日披毡帐,冬天挂皮裘。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
    这些说明了自唐末以来,建立于瓜沙地区的归义军政权,也愈来愈多地受到了北方民族文化,尤其是回鹘文化的影响。所以,"楼上"一词,显然是回鹘的"楼"事传统流布到瓜沙地区后,经汉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相濡染而形成的一种俗称。而"楼居"一词,也是如此。或者欧阳修作史时力求简约,以"楼居"来概指"其可汗常所居曰楼",并借以表示回鹘人的游牧生活习惯;而后世在诗人的吟咏中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如元代耶律铸的诗句中,有:
    忆乘络命鱼车,登白空山诣紫虚。天籁虚徐生洞府,风箫冷激在楼居。九成绛云无消息,三变玄雪孰埽除,惟记清宁年月日,五云关吏少霞书[32]。显然,作者将"楼居"作北俗遗制而模写出来。但"楼居",仍属番汉合璧的词语,其"楼居"之居与契丹"石烈乡"之乡一样,在用法上虽然汉语的补缀不甚贴切,却是个约定俗成的词语了。由此可以窥知,北方民族的"楼"事,自北朝隋唐以来已经为中原人所习知,连素于契丹偏多惊怪的宋人也对契丹四楼毫不为怪,即是最好的证据。
    三、关于契丹四楼的分析
    关于契丹四楼的具体形态,据《新五代史·四夷附灵》记载:
    〔阿保机〕以其所居为上京,起楼其间号西楼,又于其东千里起东楼,北三百里起北楼,南木叶山起南楼,往来射猎四楼之间。
    这是宋人关于契丹四楼的较完整记载。除此以外,《辽史》"国语解"也沿袭了太祖置四楼,"岁时游猎,常在四楼间"的说法。又,洪皓《松漠纪闻》载,"阿保机居西楼,宿毡帐中",毡帐,又称穹庐;后唐使者姚坤曾亲见阿保机"与其妻对坐穹庐中"的场景[33]。故契丹四楼,也只能是指在"四时转徙"状态下,阿保机庭帐的卓放地。这在《辽史·地理志》中已记载得很清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