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陈云同志在下放江西和在家赋闲期间,重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文集》、《毛泽东选集》,特别是逐字逐句通读了《列宁全集》中自1917年二月革命后至列宁逝世前的10卷,对社会主义社会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的结晶便是1979年3月的那份提纲。 从那份提纲中可以看出,陈云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想中,“板块说”的意思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提纲中说:“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45页。)这段话后面又写道:“问题的关键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弄清这两种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的不同比例。”(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45页。)但是,看过全文,计划与市场指两种手段的意思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他指出:“60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44~245页。)他举例说,解放初期,为了发展棉花,把1 斤皮棉价定为8斤米价,结果棉花大发展。显然, 这里讲的计划(发展棉花)就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调节(1斤皮棉价定为8斤米价)来实现的。他还指出:不认识到社会主义时期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这两种经济的后果是:计划权力太集中;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计划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地方对建设太热心,真正机动的财力太少;同志们对价值规律忽视,思想上没有“利润”概念,“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46页。)这些论述表明,陈云同志所讲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同时含有“渗透说”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