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谈谈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党的文献》 朱佳木 参加讨论

关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句话,是陈云同志1981年底开始提出的。这一提法与陈云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一贯思想完全一致,但与他过去提出的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等提法相比较,显然有强调计划经济的意思。为什么在提法上会发生这种微妙的变化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回到80年代初我国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根据陈云同志的建议,决定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用三年时间基本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但到了1979年底,基本建设的总规模不仅没有压下来,相反财政收支逆差170.7亿元, 出现建国以来最大的赤字;外贸出口虽然比上年有所增加,但进口增加更多,逆差20亿美元。到1980年底,财政、外贸继续保持巨额赤字,迫使两年增发货币130亿元,造成物价大幅上涨。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 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负责财经工作,提出了调整方针,去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决定。 但因全党认识不一致,也很不深刻,所以执行得很不得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4页。)而在妨碍调整的诸多认识中,有一种是没有摆正调整与改革的关系,在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强调计划性和集中统一时,过分突出了市场调节和扩大自主权的作用。
    针对这种认识,陈云同志在同一次会上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这绝对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的成功。”(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例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陈云同志早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的发言中指出:“要给各省市一定数量的真正的机动财力。”(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37页。)可见,陈云同志是主张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的。但是,在经济调整期间,中央财政有很大赤字,需要动用地方的财政结余予以弥补;另一方面,地方扩大自主权的改革不配套,缺少自我约束的机制,有了财政结余往往用于扩大基本建设投资,与压缩基建规模的调整目标相矛盾;更为严重的是,建国初期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而1979年和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4%和16%,地方财政反而占到了80%多。因此,陈云同志提出,今后若干年,地方财政结余要冻结;一切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当年的结余也不许动用,非动不可的要经过批准。他说:“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没有这样一个集中是不行的,否则就会乱套,也不利于改革。”(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
    在那次会上,邓小平同志表示,他“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意见,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是抓调整,改革要服从于调整,有利于调整,不能妨碍调整”。“在调整中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是完全必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2页。)他还提出,1980年进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明年不再扩大;1979年7月决定在深圳、 珠海等地试办经济特区的工作,在步骤和办法上服从调整,走慢一点。到了1989年,他在谈到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时还指出:“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促使陈云同志强调计划的原因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提出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为价值规律恢复名誉之后,一些同志产生了种种误解。一种是以为只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就应当无条件地放开价格,使价格尽快符合价值,不必人为地搞什么补贴。另一种是以为只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就不能再搞什么计划管理,对诸如农民种什么、企业发多少奖金、地方搞什么项目,统统不要管,否则就是“婆婆管媳妇”,就是“当顶门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