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3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实行国家干预,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从宏观上调控经济运行,以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周期性危机。从那以后,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问题便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总之,既要把经济搞活,又要在宏观上管住,这是现代经济管理上的一门大学问,而鸟与笼子的比喻恰恰抓住了这门学问中最本质的东西。我想,这恐怕是一些西方学者之所以对这一比喻如此感兴趣的原因所在吧。 党的十四大在总结经济体制改革14年的经验后,认为“原有的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页。)因此, 大会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完全符合我国已经变化了的经济规模和物质基础的,也是符合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经济形势和人们的思想状况的。但与此同时,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诸如“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等提法,作为了在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指出它们都“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8页。)江总书记在报告中还强调:“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要“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9~20页。)另外,他还指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要一讲加快,就一哄而起,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的老路上去。”(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7页。)这些都说明,陈云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虽然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已经被突破,但其总的精神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种种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回顾陈云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对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遇到的问题,肯定是会有所裨益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