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务院改变了过去出口商品只能由中央外贸部门一家收购的办法,但各省市、各部门为了有利于自己出口,不顾外贸部门的统一定价,竟相削价出口,造成中国货在国际市场上不正常的降价。他说:“我们必须研究出一个既能出口又不贱卖的方案。总之一句话:‘肥水不落外人田。’”(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80页。) 第五,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整地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物资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但这决不等于农业发展可以不要计划,在作物种植面积上放任自流。他说:“我们要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必须保证粮食的逐步增产。”“不能因为发展经济作物而挤了粮食产量。粮食还是第一位。人不吃饭,牲口不喂料,是不行的。”(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80~281页。) 关于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陈云同志后来又讲过多次。一次是1981年12月22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他说:“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农业经济也必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以后,似乎农业可以不要计划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个问题本来是清楚的,搞了生产责任制以后,包产到户以后,计划并不是不要了。”(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05页。)接着,他举了大城市郊区必须种菜,养猪要规定任务,烟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能突破,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再减等几个例子。他指出:“不能让农民自由选择只对他自己一时有利的办法”。“总之,市场调节只能在这个范围内灵活灵活。”“不这样做,八亿农民的所谓自由,就会冲垮国家计划。说到底,农民只能在国家计划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国家才能进行建设。”(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06页。) 另一次是一个月之后,即1982年1月25日。那天是春节, 按照惯例,中央领导人都要参加一项公开活动,以便新闻单位报道。陈云同志决定邀请国家计委的负责人到他家座谈,来的有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副主任宋平、柴树藩、李人俊、房维中。那次我也在场。陈云同志一开始就说:“我今天要讲的是怎样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问题。”(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09页。)在谈话快结束时,他又说:“现在计划不受欢迎啊!所以今天大年初一,我就找计委几位主要负责同志来谈一谈这件事。”“计委的工作难做呀!去年12月我讲了那4点(指上文提到的在省、自治区、 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笔者注),主要强调计划经济,不强调不行。”(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10~311页。)在谈话中间, 他指出:“农业搞了生产责任制以后,仍然要坚持上述原则,不能例外,如郊区要计划种菜,养猪要派任务,种烟叶的亩数不能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减少了。人民的生活要提高,但国家只有那么多钱,这里摆多少,那里摆多少,都要有一个计划。”(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09页。) 改革开放以后,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流通环节不畅,丰收后往往出现卖粮难的情况。有的同志不加分析,误以为粮食问题过关了。针对这种认识,陈云同志多次指出:“依我看来,中国的粮食并不多,每年还要进口1000万吨。”1985年,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大会上讲了6个问题,其中之一又是粮食生产问题。他说, “现在有些农民对种粮食不感兴趣,这个问题要注意。”“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富’。10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50页。) 现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接近5亿吨, 加之城乡居民饮食结构不断改善,口粮消费明显减少,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大大缓解。但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的人均拥有量仍然不到400公斤,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远不如粮食进口大国的俄罗斯,而且粮食的质量、品种、仓储、转化都还存在问题。另外,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目前粮食的供求平衡还只是低水平的不稳定的平衡,粮食收购市场至今没有放开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此,从长远看,粮食问题还是大意不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