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第一种认识,陈云同志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的经济形势是开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除了若干种国家规定的不准涨价的商品以外,许多商品都在涨价,涨价商品的面相当大,影响人民的生活。这种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可以引起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按经济规律办事, 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我们国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对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干预是必要的。”(注:《陈云文选》第3 卷,第278页。)然后,他举了粮价、房价要补贴的例子。 他说:“从微观经济看,这是不合理的,似乎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但我国是低工资制,如国家不补贴,就必须大大提高工资。”“不补贴,大涨价,大加工资,经济上会乱套。从最后的经济结果看,现在的办法,小的方面不合理,但是大的方面还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78页。)1981年11月,陈云在讨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稿的一次会议上又说:“有些价格与价值背离了,应该符合起来。但在目前条件下,相当一部分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不能不背离。比如,进口粮食要贴钱,这样可以换得市场稳定,给我们时间搞体制改革;又比如,我们解决了二千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样的事资本家绝不干,他们是用人越少越好,而我们必须这样做,这样做才能换来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补贴和广泛就业的办法是合乎实际的,从小的方面看不合理,从大方面看仍然是合理的。如果马克思活到现在,也会赞成这个办法。”后来,到了1990年,陈云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仍然强调:“在我国,还是低工资、高就业、加补贴的办法好。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某些产品也是实行补贴的。”“当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可以逐步减少一些不合理的补贴,例如某些企业的亏损补贴,但要从根本上取消补贴是不可能的。”(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76页。) 最近几年,我们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方针,对粮食流通体制和医疗、住房制度也实行了力度比较大的改革。但是,在推动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同时,我们还实施了再就业工程,规定对复转军人和大学生仍由国家负责安置。这说明,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目前所要解决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要改变人们传统的就业方式,并不是放弃了广泛就业的政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住房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理顺了粮食购销价格,促进了各种福利的商品化货币化;但另一方面,对粮食收购却实行了保护价,对职工医疗、购房仍实行各种优惠,对下岗职工还规定了最低生活保障,也就是说,把过去对城市居民的补贴改为了对农民的补贴,把各种暗补改为了明补,并不是取消了补贴。要改变低工资、高就业、加补贴的办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高工资制度,把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购房资金统统纳入工资,这在中国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陈云同志说的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对某些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的意见,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其精神至今并没有过时。 针对第二种认识,陈云同志着重说明了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此从几个方面作了说明。 第一,引进外资要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许可的范围之内,如果突破,同样会造成收支不平衡,货币超量发行,物价上涨。他说:“‘资金不够,可以借外债’。这是打破闭关自守以后的新形势。”“打破闭关自守的政策是正确的。今后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还可以借些不吃亏的外债。”但是,外债中自由外汇很少,绝大部分是卖方贷款。“这种买机器设备的外债的使用,不决定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国内有多少财政拨款用于配套。”(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76页。) 第二,经济体制要解决中央统得过死的问题,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但一些较大的项目,上不上,在哪个地方上,必须放在全局下考虑,否则势必造成种种浪费和埋下隐患。他说:“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大大有利于经济形势的改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各地区盲目地重复建设,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以新厂挤老厂。”(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78页。)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百废待兴,国家既要搞建设,也要在人民生活方面解决一些属于“还账”性质的问题。例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安排回城知识青年,提高职工工资,增加城市居民住房等等。因此,必须区别轻重缓急,通盘考虑,统筹兼顾,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说:“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因为只能量力而行,所以有些好事不能一时就办到。有些好事,只能做,不登报。”(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280页。)后来,他把这一原则概括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也就是说,“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不能大于生产增长的幅度。工资也好,奖金也好,对农民的补贴也好,都要有一定限度。”(注:《陈云文选》第3卷,第32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