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令梅治状》看康熙年间的县政(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柏桦 参加讨论


    《令梅治状》卷二是《详文》,李成林共收录14则。李成林身为一县长官,千方百计为本县多争一些利益,这也是当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通观李成林的详文,即可看出明清时期官场特点:据理力争不如据例巧争。据理力争往往遭上峰的严厉申叱或好言安抚,到头来事不成而人在上司那里得不到好印象;据例巧争使上司无可挑剔,且会认为此官明晓故事,精通吏道,这样,不但事得如意而人亦得到好处。有关详文的写作技巧,黄六鸿有所论述[12],这里则简单介绍一下李成林所作详文的内容。
    《请将德化临江摆渡马船永行渡送勿致卸累梅邑详文(康熙十三年十月初三日)》:这是李成林在接到本县所属清江镇住民樊杰等的公呈之后向巡抚呈递的详文。事情是因邻县德化县所属小池口的摆渡船马在送差到清江镇后返回,而旧例是德化的船马送差到黄梅县城,夫役由清江镇出,现在不但要出夫役,而且要出马船。为此,李成林先将小池口与清江镇作比较,从三方面讲清江镇不如小池口。第一,“小池口密近城郭,呼应易灵;清江镇则离城九十里,鞭长不及”。第二,“小池设有公馆,人烟凑密,觅人夫,招手立致;清江则村舍萧条,十屋九空,纵有金钱,无从雇觅”。第三,小池口“临江处所,沙岸坦夷,可以湾泊渡船;而清江则堤岸陡耸,一有风浪,片板难栖”。李成林强调自己“至公至正,此非私议,亦非强设”。尔后强调本县是循例,德化县是刁难。最后声明是为“军政不致违误”。此详文申上,得到抚院批示:“小池口出船,清江镇出夫,应付历来既久,何得推诿!仰驿盐道速行移饬,尊照旧例应差毋误。”达到李成林详文的目的。
    《请炮位改道详文(康熙十六年七月)》:在《纪事》中李成林已经把护送炮车之难说得很详细,此详文是在饱尝其艰辛情况下提出的,没有旧例可循,且有推托卸责之嫌,其措词不得不小心谨慎。为此,李成林开门见山说此请乃是为“不误军供,不伤民力,为上下两利之道。”然后讲送炮车过黄梅县之难,陈词痛切,以己官可丢,民欲生变来迫胁上宪,然后提出水运之便利,且为自己解脱道:“卑职叼任地方,非敢避劳就逸,但酌量此事情形,实有在彼甚便,而在此则有大不便者。”此详文后经咨商,炮位改为水运。
    《请留加添脚马并免追马夫工食详文》:在讨平三藩时,“军机密奏,云涌星驰”,原有驿站马匹人夫不敷用,经兵部核准,增加马匹人夫,且增加工食银两。三藩渐定,湖北巡抚檄令李成林追吐前所增加之数,李成林不愿追吐,上此详文以请上宪开恩。事关乎钱粮则是非常棘手之事。在这里,李成林哀哀求告,大诉其难,又调转笔锋,提到他的前任“只因玩视邮传,任其马少,不请协济,以致革职。”然后讲自己若不请留此项,“是任其驿递倒废”,这样的罪责“较前令更甚矣”。以公事而掩盖实际经济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通病。李成林当然也逃不出此范畴,其上宪也不会直言不讳地只是要回前项银两,也会讲出一串大道理来。李成林在此详文之后,未附宪批,实际上是上宪没有同意此请,所以李成林在后来还有再讲和三请之详文。
    《请协济详文(康熙十六年十月)》:大兵、御马、炮车、大差过境,例从州县开支,州县造册申报开销。然例内开销自有定规,规外开销也不为少。“大抵所经画者,乃印官之精神;所劳碌者,印官之筋骨;所费去者,不过饮食刍秣之物耳”[13]。李成林这个详文则是为申请上宪拨发粮款、准予报销而作,因尔大诉其苦,说自己在应付军需和大差过程中,“饥不得食,劳不得息,连朝累夜,奔命不遑。”而在钱粮上又有“若豆草廪粮,槽铡锅桶,竹木蓆筐,掀瓢绳索,人夫牛驴等项供应。若酒席下程及一切无名之费,取之尽毫发,用之如泥沙。一来一整备,一过一消耗,通计所费不啻盈千累万。”对于这些开支,李成林认为:“酒席等项为无名供应,剜肉自赔,不敢擅请开销;其余动支无一非有名之需,无一非借支之项,似应一例开销”。为此他查《允销册》。“自豆草廪粮而外,概不准销。”只有肯请上宪开恩破例。
    《再请南粮改折详文(康熙十六年八月)》:李成林感到每年运送9456石粮米于省实在困难,曾经详文上宪改为折征,但未得批准,李成林不怕再遭批驳,再上详文申述本县因有炮位、御马、大兵、王差接踵而过,且又经水旱之灾,较往年为惨,现在“一苦于奔命之不遑,再苦于无米之收贮,且去省七百余里,至水次又百有余里,既有肩挑背负之劳,又有长江巨浪之险。”上次未蒙批准,“里民莫不丧胆失色”。这次是在民众哭请的情况下而再讲的,这是李成林用民众胁迫上宪,且为自己开脱。
    《申报蝗灾详文(康熙十六年七月)》:这年是多事之秋,军需供应之急,又先遇四五两月之旱,五月中旬又遭霪雨不止而成水患,不料在七月又遇蝗灾。李成林在讲完此种祸患之后便讲上详文的原因是“地无可采之食,家无甔石之蓄”,加上“阖邑老稚盈庭泣诉”。当然民苦固可使上垂怜,却不能使上免去赋税,李成林深明此理,以“民即不生,饷将安征!”“民生转死之堪忧,又国赋无出之可虑”来警告上宪。以此种口气对上宪,必使上宪不快。此时李成林便吹捧上宪道:“夫人穷必呼天,然卑职又念呼天不如呼我宪台。以天不能雨金雨粟,而宪台可以执饥报灾,救此一方民命也!”将上宪放在救世主的神坛上,就不怕上宪不批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