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发动战争扫清道路 外交总是配合军事行动的手段。 在秘密扩军告一段落之后,希特勒认为可以凭借他那还不大的军事力量作一点政治冒险,以试探西方的反应。1935-1936年可以说是采取试探性行动的两年。 1936年3月7日德军重占莱因兰是突出的一例。开进莱因非军事区的全部德军兵力是19个营的步兵、13个炮兵连、2个高射炮营和2队27架单座战斗机,没有后备部队,全部兵力22,000人,加上14,000个地方警察(25)。这支“象征性的小分队”还接到命令,一遇法军干预,就立刻从莱因河对岸撤回。 希特勒这一场政治冒险之所以能排除他手下大部分人的怀疑和反对,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他能正确判断了形势:他看出英法的矛盾和他们的软弱寡断,预料他们不可能有联合一致的军事对抗,将是一次“兵不血刃的行动”。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正确。3月8日法国为此事召开内阁会议,总参谋长甘末林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采取军事行动的意见,他和陆军部长莫兰都是失败论者,即使在当时就已经夸大德军的力量并说他们对法军占有优势,甘末林甚至夸大德军开进莱因兰已超过265,000人,(26)他埋怨政府没有听从他的警告,因为他警告过签订法苏条约将导致德国采取行动。法国人自己不行动,却把希望寄托在英国的支持和国联的制裁上,法国外长弗兰亭向艾登求助,艾登却认为:“赖戈尔所领导的法国政府,对于自己在阿比西尼亚问题上应对国联承担的义务,一向抱冷淡态度,他们的继任者现在却要国联在莱因兰问题上行使其权威,这对英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是大成问题的要求。”(27)否定了由国联执行制裁的要求,他也反对法国采取军事行动,电告法国“保持冷静,不要做不能弥补的事”。 这就使希特勒取得了又一次的成功。虽然希特勒后来曾对人说过:“在进军莱因兰的四十八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因兰,我们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28) 进军莱因兰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冒险,希特勒除了惯常所用的和平烟幕之外又有了新的鬼花招。 紧接着上一年3月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之后,5月21日希特勒又在国会发表了一篇恳切感人的“和平”演说,他咀咒战争说:“每一次战争的主要后果是摧毁国家的精华,德国需要和平,希望和平”,接着又提出了维护和平的十三点具体建议,其中包括德国将尊重凡尔赛条约和履行洛加诺条约的义务,遵守莱因非军事化等等甜言蜜语,给人的印象深刻。尤其在英国引起了舆论上一派喝采和欢迎。在这个“和平建议”的甜言蜜语掩饰下,希特勒已经在计划进军莱因了。这次行动中的新花招是他的耍无赖,倒打一耙。一篇事前准备好的致各国的外交照会把破坏洛加诺条约的责任轻轻地裁在法国身上,硬说首先破坏条约的是法国,法苏条约和苏捷条约构成对德国的双重威胁,为了自卫,德国才被迫重新宣布对莱因兰拥有不受限制的主权。照会还说,为了避免对这一行动的误解,德国政府希望澄清事实,并准备和法国、比利时政府进行有关边界划定和非武装区的谈判,并和它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可以由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保证,德国还希望和东欧国家签订类似的条约,…德国还准备在国联进行适当改革之后,重新进入国际联盟等等。(29)在法国要求召开的一次国联委员会上,里宾特洛甫也作过类似的发言,指责法苏新军事同盟威胁了德国的安全,说什么“苏俄远离德国,不可能受到德国的进攻,现在它通过和捷克斯洛伐克结成类似的军事同盟,间接地向德国边境推进了。法国和俄国可以依仗他们这个协定,随时向德国发动战争。这个同盟是完完全全针对德国的。”(30) 这些话是一箭双雕:既可以把违反条约的责任压在法国头上;又把进军莱因的行动说成是对付苏联的,以此争取英国的同情和谅解;最后把德国这个准备侵略的重大步骤说成是正义的自卫行为。 明明是挑动战争,却说是为了和平;明明是敌视法国,却大谈德法友好,这就是希特勒的逻辑。在上述国联委员会上,里宾特洛甫就竭力鼓吹德法团结友好,共同维护欧洲和平。他说:“德国已经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确实不寻常的和史无前例的建议,把欧洲团结起来,确保未来二十五年的和平。”(31)以此软化因这次违约所引起的强烈的反应。 莱因事件的大胆冒险,也由于希特勒已经有了前几次政治冒险而取得别人所预料不到的成功的经验,使他胆子越来越大。在这之前,1935年 1 月萨尔通过公民投票重归德国之后,希特勒即以自动放弃对阿尔萨斯--洛林的领土要求,保证“德国从此不再对法国提出任何领土要求了”,以稳住法国,避免法国的干预。同年5年,戈林会晤赖戈尔时说:“赖戈尔先生,你尽可放心,德国人最终除了希望与法国邻居化干戈为玉帛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更真诚的愿望了。…阿尔萨斯--洛林的夙怨已不复存在。还有什么理由不使我们两国成为好朋友呢?”(32) 连哄带骗,软化了英法,使他们放弃了干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