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备战服务的战前纳粹外交(8)
经过两年试探性行动,摸透英、法当权者的脾气和弱点,希特勒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了:英法是不可能采取行动联合一致来对付德国的。西班牙战争又一次证实了这个看法。经过1937年的准备和酝酿,希特勒认为行动已经成熟,而且乘着自己各方面暂时占有的优势,行动越快越好。1937年11月5日的军事会议上, 他作出了不迟于1943-1945年发动战争的决定,同时提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必须是同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便在可能对西方进行的战争中解除我们侧翼的威胁”。 1938年基本上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年。 外交上的目标也为军事行动开路。在先解决奥地利还是先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希特勒是有所考虑的,因为“元首认为英国似乎是,法国也多半是悄悄地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它们的记事簿上勾掉了”,然而“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态度还无法预料”。(33)奥地利把意大利当为它的靠山,要解决德奥合并的关键是墨索里尼的态度。1937年4月戈林在罗马和墨索里尼会晤直截了当提到德奥合并问题时, 墨索里尼还在大摇其头。4月22日,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前往威尼斯向意大利寻求支持时,墨索里尼还向他保证说:“……我们对奥地利问题的态度是始终不变的,一直是以奥地利的独立为基础的”。(34) 德国对奥地利的野心始终没有放弃,它只是在窥测方向,等待时机,千方百计拆掉奥地利这个靠山。不过在时机未成熟时,还要先稳住奥地利。1935年5月21日,希特勒在国会宣称“德国既不打算也不希望干涉奥地利内政,并吞奥地利,或者来一次合并。”1936年7月11日签订德奥协定,重申承认奥地利的独立和主权,保证不干涉奥地利内政。 然而,埃塞俄比亚战争以后,情况已经摆明,墨索里尼日益倒向德国的怀抱。1937年以后意大利的军队已经深深陷入西班牙战场,再也抽不出力量照顾东南欧,而且轴心国形成之后,意大利的命运已经紧紧和德国联结在一起,所以在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之际,墨索里尼关于德奥合并问题上的态度完全改变了,他在1937年11月6日和里宾特洛甫会谈时说:“不论是种族语言上,还是从文化上说, 奥地利都是一个日耳曼国家。…他以前曾经声明过,他现在再一次声明,他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经感到厌倦了。……今天意大利对这个问题已经不象前几年那样关心了。”(35)就这样,希特勒达到拆毁奥地利靠山的目的。1938年2-3月间所进行的德奥合并的步骤就不再有什么阻力了。 在对付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希特勒也表现了很大的外交策略性。他远交近攻,孤立所要夺取的对象,分而取之。早在1934年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先稳住波兰,但是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比较复杂,它是法国在中欧集体安全体系的核心,不但有法捷条约(1924年)和洛加诺条约(1925年)作它安全的保证,而且有苏捷条约(1935年)作它后盾,此外英国也是洛加诺条约的保证国。英法在对付侵略有互相支援的义务。众所周知,希特勒以武力为威胁,利用英法当权者的绥靖政策,逼使英法退缩。同时又假英法之手逼捷克斯洛伐克的贝奈斯政府就范。他心怀叵测地诱使波兰和匈牙利也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以孤立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为了抚慰这两个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帮凶者--张伯伦和达拉第,希特勒颇有谋略地同意张伯伦签署了一项英德互不侵犯的协定,声明“我们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和两国有关的一切问题,并决心继续努力排除一切可能产生纠纷的原因,以此保证欧洲的和平。”(36)12月6日,类似的法德互不侵犯协定也在巴黎签订。在战争的乌云已经覆盖欧洲上空时,希特勒又一次制造了虚假的和平气氛。 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解决之后,“西进”的侧翼威胁已经消除,发动战争的道路已经畅通。剩下的最大问题是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 四、冲破包围圈,避免两线作战 纳粹外交的另一重大成就在于它不断挫败和冲破敌人的反德包围圈,以及最后在发动战争关头为避免两线作战所作的努力。 德国的东山再起使欧洲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都感受其威胁,尽管希特勒吹起的和平调子温柔动人,反共姿态令英法决策人为之神往,但是它的疯狂扩军已是公开的秘密,它公开叫嚷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咄咄逼人的姿态,也使英、法,尤其是法国忐忑不安,所以很早就提出缔结集体公约以约束德国的主张。 这方面的最初尝试是1934年由法国外长巴尔都所拟议的“东方公约”,该公约的构思是以法苏联盟为中心,包括苏、波、捷、芬、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德国在内建立一个集体安全体系。这个安全体系的目标是对付德国的扩张。德国不会入瓮,英国也不予支持,因为它担心由此而助长法国在欧洲的势力,以及招致苏联的势力进入欧洲,这不符合它扶德抑法和和反苏的基本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