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为备战服务的战前纳粹外交(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暨南学报(哲社版)》 周希奋 参加讨论

德国之所以断然拒绝这类集体安全公约,其理由在1935年春西蒙和艾登访问柏林时,希特勒作过如下辩解:一是说“国家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根本谈不上联合……布尔什维克和我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无法共同缔结什么公约和协定”,这个理由颇能引起英国的共鸣和支持;二是说德国“不能信任一切集体条约”,因为它不愿受限制。他提出反建议:“双边条约倒是可取的,德国愿和它的所有邻国缔结这类互不侵犯公约”。(37)
    希特勒用双边条约来对抗集体公约是聪明的一招,他既不受集体公约限制其手脚,又可用双边条约装扮出一付和平的姿态,迷惑对方;同时还以此作为“远交近攻”的手段,安定一些暂时未列上扩张日程的远邻,而孤立一些即将取之的近邻,以便各个击破。例如作为他早期外交成功的一个范例是1934年1月和波兰签订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大出人意料之外的行动,即使他手下的陆军部、外交部的人员也大都迷惑不解。因为凡尔赛条约以来,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切开,但泽成为自由市,以及上西里西亚的割让等等,都使德国人对波兰充满憎恶和仇恨,前国防军领导人冯·西克特在1922年就曾叫嚷:“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与德国生存的基本条件不能并存。波兰必须消灭而且一定会消灭的。”(38)希特勒不是不想消灭波兰,然而他看到暂时结交波兰的好处:既避免它倒向苏联的怀抱,破坏波兰和法国联盟;又在未来对奥、捷动手时,能先使波兰至少保持中立。他在当年10月18日曾就签订德波条约一事向纳粹党的一些头目和但泽参议院主席劳茨宁解释说:“我们和波兰的一切协定纯粹是暂时的意义,我没有和波兰维持长久友好的意图。”(39)希特勒只不过把条约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双边条约符合他这个想法。所以他“不要多边义务,只要邻国间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他始终拒绝像“东方公约”之类的集体条约,不上圈套。
    1935年3月德国公开扩军之后,对付当时有可能形成的英、法、 意联合反德的斯特莱沙阵线,希特勒主要是利用敌营的缺口和矛盾分化瓦解之。他在3 月下旬,西蒙、艾登访问柏林时就以承认英国的海军优势作为诱饵,以反苏为幌子提出签订英德海军协定的要求,随后在6月4日由里宾特洛甫在伦敦签订了这一条约,瓦解了这“短命的”反德联合阵线。(当然斯特莱沙阵线瓦解的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当时的政治形势,意大利忙于侵略埃塞俄比亚,和英、法的矛盾增大;英国又热衷于联德抑法,使反德联合阵线一开始就矛盾百出,非常脆弱。但正是这些矛盾和缺口给了希特勒可乘之机)。
    1936年使希特勒感到最大威胁的是当时存在由法苏、苏捷条约联结起来的苏、法、捷联合阵线,其背后又有英国支持,这是希特勒实现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所以在斯特莱沙阵线瓦解之后,希特勒就不遗余力攻击这两个条约。他一方面利用巴尔都死后他的继任者赖戈尔的亲法西斯政策,大谈德法和解,1935年5月戈林在华沙参加毕苏斯基元帅葬礼,趁和赖戈尔接触之机大吹德法友好,“说得赖戈尔相信德国确实希望和法国全面解决问题”,(40)企图分化拉拢,以阻止法苏条约的签订;另一方面就展开正面攻击,当1936年2月27日法国议会通过法苏条约之后, 他立刻采取行动进行反击,下令在3月7日进军莱因兰,反噬法国已先破坏洛加诺条约,法苏、苏捷同盟“完完全全针对德国”。莱因事件不但暴露了英法的弱点,也削弱了法国所努力建立的集体安全体系。最后利用英、法决策者日益加深的绥靖政策,在1938年慕尼黑阴谋中逼使他们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最后瓦解了中欧这个曾经使德国感受威胁的集体安全体系。
    1937年11月,希特勒在其高层秘密军事会议上曾把发动重分世界战争的日期定在不迟于1943-1945年,当时它对内任务“铸造神剑”、对外任务“寻求战友”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1938-1939年德国开始按计划加紧动作,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利用英法的绥靖政策,各个击破,分而取之,在对奥捷问题上取得意想不到的顺利成功。他对这些国家所提出的领土要求几乎是波涛相接没有间隙,令人喘息不得。1938年3月12日实现了德奥合并,跟着就制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五月危机”,9月底慕尼黑协定的墨迹未干就决定“清算捷克斯洛伐克的残余部分”,1939年3月15日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他既欲取之,又先予之, 在侵略对象针对捷克时,宁可施点小恩小惠引诱波兰和匈牙利也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暂时满足这两个国家的野心,稳住它们,然后在捷克事件稍告结束时又几乎毫无停息地就轮到波兰,在慕尼黑会议之后不上一个月,1938年10月24日里宾特洛甫和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会谈时,就已经向波兰提出了但泽问题。
    这时在希特勒脑子里所盘算的最主要问题,一是如何避免两线作战;一是继续分化和瓦解敌人有可能的联合。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解决得不好都将破坏他整个的战争计划。
    1939年初,欧洲国际斗争的格局中形成三个方面的政治力量: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德意轴心国和苏联。彼此之间展开紧张复杂的外交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