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林则徐、魏源的近代军事思想,其重要观点是一致和相似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悉夷情”为“制外夷”为前提林则徐抵广州后,出于禁烟斗争的需要,便组织一些人翻译外国人出版的书报,重点翻译《澳门新闻纸》,借以“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据以“定控制之方”。他还组织翻译了《各国律例》一书的有关段落,以此作为外交斗争的武器。稍后,又翻译了《世界地理大全》(即《四洲志》),以便了解外国的史地政情。他还亲自接见了在文昌县遭风遇难的英船“杉达”号上的人员,了解英国的有关情况。林则徐通过以上手段,对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指出:“该夷(指英国)性奢而贪,不务本富,专以贸易求赢,而贸易全赖畀以马头,乃得藉为弁利之薮”,“故于贸易之处,辄取吞并之心。”(注:《林则徐集·奏稿》第 601页、第676-677页、第884-885页、第676页、第677页、第762页、第698页、第809页、第885页、第415页、第779页、第1059页、第466页、 第678页。)英国“恃其船坚炮利,以悍济贪”,但英舰体积大、 吃水深,不便于在浅水和内河作战。他不同意对英采取“覊縻之策”,主张“以威服叛”。理由是:“抑知夷性贪得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更不可不虑。”(注:《林则徐集·奏稿》第601页、第676-677页、第884-885页、第676页、第 677页、第762页、第698页、第809页、第885页、第415页、第779 页、 第1059页、第466页、第678页。)由于林则徐对“夷情”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在收缴鸦片和反击英军武装挑衅等斗争中,举措得当,使英人瞠目。 然而,由于时间短促、侦察手段简单等原因,林则徐对“夷情”的了解还是有限的,仍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认为英国得不到中国的茶叶、大黄,就无法生存;“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注:《林则徐集·奏稿》第601页、第676-677页、第884-885页、第676页、第677页、第762页、第698页、第809页、第885页、第415页、第779页、第1059页、第466页、第678页。)。尤其受“天朝君临万国”盲目自大思想影响,对于英国发动牵动中国全局的侵略战争估计不足,错误地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注:《林则徐集·奏稿》第601页、第676-677页、第884-885页、第676页、第677页、第762页、第698页、第809页、第885页、第415页、第779页、第1059页、第466页、第678页。),从而对东南沿海的设防备战产生了不良影响。 尽管如此,他还是开了研究“夷情”的先河,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他被道光帝革去两广总督职务以后,他怀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关心东南沿海的抗英战争,认真研究英军的作战特点;在流放新疆期间,又密切关注沙俄的侵华动向。由于他不断深入地研究敌情,认真总结反侵略战争的经验教训,因而在海防、塞防、建军、作战等方面,与在广州时相比,有许多新的认识和新的见解,使其军事思想实现了更适应近代国防建设需要的升华。 魏源明确指出:“不悉敌势,不可以行军,不悉夷情,不可以筹远。”(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第 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第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 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 )他通过编撰《海国图志》,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英美等国情况的认识,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而以下两方面的认识,对于中国制定强兵御侮之策,尤为重要。 其一,发现欧洲国家,“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铸造之工,施放之敏,殆所独擅。造舟尤极奥妙……越七万里而通中土,非偶然也。”美洲国家的“技艺与欧罗巴相同”,尤以“花旗国为魁”。该国陆上有“火轮之车”,水中则“火轮船前后梭织”(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 ,第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 第34页;卷2,第17页。)。这些情况表明, 欧美国家绝不是并未开化的“荒蛮远夷”,而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已远远超过中国的文明之国。其二,指出英国“急功尚利,以海贾为生,凡有海口浦头有利之地,咸欲争之。于是精修船炮,所向加兵”(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 页;卷2,第4页;卷37,第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 英国奉行“兵贾相资”的政策,以通商为名,行武力侵略之实,“凡商舶所至之国,视其守御之严者,辄以兵压其境,破其城,或降为属国,或夺踞为分国”(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第18页;卷 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这些论述,虽然谈不上用唯物史观解剖资本主义的本质,但已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英国资本家贪婪的本性和用炮艇政策对外侵略掠夺的凶恶面目。魏源的上述新认识,成了他改变妄自尊大的倨傲态度,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并提出“制外夷”的方针、原则的重要根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