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确立“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思想林则徐、魏源既承认英国船坚炮利,是不容易对付的敌人。但又不自暴自弃,甘心落后,而是继承和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精神,主张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思想,最早出自林则徐。魏源在记叙鸦片战争历程的《道光洋艘征抚记》一书中称:“先是林则徐奏言:自(道光二十年)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正可以敌攻敌。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注:《魏源集》第177页、第806页。)诚然,目前尚未发现反映上述内容的林则徐奏稿的原件,但是,从林则徐到广州后,即仿制西洋战船,搜集外国造船资料、图纸等活动来看,他具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当是可信的。 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宣称:“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编撰《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提出了“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第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 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 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 , 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的警言,把学不学西方长技提到关系国家安危的高度。他把学习西方长技归纳为: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局,聘请外国技师传授制造船炮的技术,聘请“柁师”传授驾船演炮的方法,把先进的技术战术学到手。他认为西方国家在养兵练兵方面的长处主要表现为“瞻之厚,故选之精,练之勤,故御之整”(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第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 ,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据此,他提出了清选、优养、勤练和严节制的方针,用以改造清军。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天朝上国”自大思想和“重道轻器”传统观念的巨大冲击,也是对清廷所奉行的“以骑射为根本”落后军事思想的公开否定。唯其如此,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泥守“祖制”的封建顽固派的非议和诋毁。他们把西方先进技术视为“有伤王化”、“坏我人心”的“奇技淫巧”,坚决反对学习和引进。魏源则将“奇技”与“淫巧”加以区分,理直气壮地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第18页;卷 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当今西方国家的先进器械,是利用风力、水力、火力,“竭耳目心思之力”制成的“有用之物”,所以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应该把这些“奇技”拿来为我所用。另外,当时有些人对学习西方“长技”缺乏信心。如著名爱国人士包世臣就说:“夷之长技,一在船只之坚固,一在火器之精巧,二者皆非中华之所能。”(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四),第465页。)魏源则不同, 他充分肯定中华民族是富有人力物力和创造智慧的伟大民族,只要励精图治,虚心向西方学习,“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就能“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 卷37,第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页;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成为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强国。 林则徐、魏源提出的以“师夷”为手段,“制夷”为目的战略思想,既有别于盲目排外的顽固派,也不同于屈膝媚外的投降派,而是对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侵略者所作出的最积极最有力的回应,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提供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冲破中世纪的蒙昧进入近代化的先声。同时,也是构建近代军事思想的开端和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历史早已证明,只有率先实行军事“长技”即武器装备的近代化,才能实现军队编制体制和作战方式的近代化。 (三)视“筹海防”为御外侮的当务之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遭到外国来自海上的大规模入侵战争。通过这次战争,使朝野人士开始意识到“筹海防”已是当务之急。诚如魏源所说:“海防切肤之灾也,乌得不论而乌得不议。”(注:魏源:《海国图志》卷59,第2页;卷2,第4页;卷37,第18页;卷33页,第1页;卷33,第1页; 卷37,第1页;卷1,第11页;卷2,第11页;卷1,第11页;卷29,第2页;卷2,第1页;卷2,第1页;卷2,第7页;卷2,第16页;卷2,第17- 18页;卷2,第17页;卷1,第34页;卷2,第1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