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权初步》若干问题之检讨(6)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所谓的大多数与较多数,是以参加会议的实际人数,还是以应该参加会议的人数为准?这就涉及开会的“额数”问题。孙中山认为:“凡一团体既定有额数,则此额为开会办事之必要条件。”不同的会议,对于额数的要求不一样:“在临时集会,则额数问题不发生,无论到会者多少,皆可开会。在委员会,必得过半数乃成额。在长久社会,必当以法定其何数乃成额。如未有规定者,则必以大多数为成额。”(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因此,计票时的大多数与较多数,在各种会议中的运用,应是有所差异的。关于此点,孙中山是忽略了。还有,他对会议中何时采用“三分之二”计票标准,没有特别说明,只是说“在改章程、修宪法及罢免会员等事,当需三分之二之数”。对于何时运用“全体一致”的标准,一是指“停止条例,当需一致之表决”(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二是在是否延长会员讨论的时间提到(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三是“循行之事得以施行,秩外之讨论得以允许,与夫一切非公式之事得以通过(本书随处皆有引之),诸如此类,倘有一人反对则不能行矣,事件常有赖此全体一致而收其利便者”(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对后两个标准不够重视,是否意味着孙中山不在意少数或弱者的权利?实际上,他比较关注 少数或弱者的权利,有二处可以为证:一处是“会长之义务,当严正无偏,务使大多数之意趣得以施行,而同时又能尊重少数人之权利,俾事件得迅速公当之处分,而讨论得自由不偏之待遇”(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另一处是 “凡社会欲立限制之条件,宜以三分之二表决为妙,此可防范仅仅之大多数以阻止讨论 也”(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 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 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 其八、孙中山指出,“临时会与永久会皆各有常规,以定其程序。其前者则多尚普通习惯,其后者则采自专家。”(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 要理解这些话,首先要清楚他对会议种类的划分:“会议有三种:其一、临时集会,为应付特别事件而生者;其二、委员会,乃受高级团体之命令而成,以审查所指定之事,而为之解决或为之筹备者;其三、永久社会,为有定目的而设者。”(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其次是会议的区别:“一、二两种为暂时之会,其三为永久之会。又其一、其三为独立之团体,而委员会则为附属之团体。至于组织之不同,则临时集会必当有主席、书记,各专其责;而委员会之书记虽有用之者,然非必要,而主座常可兼之。但永久社会之组织,略同于二者之外,更加以须有正式举定之职员及一切之章程规则,并有定期之会议、标揭之意志、规定之人数”(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 很显然,孙中山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第三种会议即“永久社会”。所谓“永久”、“临时”,都是相对而言。从事物发展的最终归宿而论,没有“永久”。事实上,这种“永久社会”,是指常规会议。由于人类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它,所以就有很多“专家”来研究它,才出现他所说的“西国议学之书不知其几千百家也,而其流行常见者亦不下百数十种”(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的 现象。他自己看重的沙德氏就是其中的“专家”之一。 三 以上问题,主要从文本进行了检讨。最后,再透过文本去探讨其背后的东西,即回到孙中山去考察他与民权之关系的问题。 其一,因富强之梦而钟情民权。 孙中山说:“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优者也。中华土地,世界之至广者也,亦世界之至富者也。然以此至大至优之民族,据此至广至富之土地,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也。”(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为使中 华民族摆脱困境,跻身世界“富强之国家”,他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民权。 其二,普及民权知识,知先行后。 孙中山认为:“凡欲负国民之责任者,不可不习此书。凡欲固结吾国之人心、纠合吾国之民力者,不可不熟习此书。”其次,将此书“遍传之于国人,使成为一普通之常识。”第三,“家族也、社会也、学校也、农团也、工党也、商会也、公司也、国会也、省会也、县会也、国务会议也、军事会议也。”都一律以此书为法则(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 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 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最后,“按部就班,以渐而进,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 其三,落实民权,过于简单化、天真。 首先表现在他过分推崇沙德氏书的内容,认为“一旦贯通”该书,“则会议之妙用,可全然领略”,有关合议制度之“数百年来经验习惯可于此书一朝而得之”。其次,过分相信沙德氏书的作用,“此书为教吾国人行民权第一步之方法也。倘此第一步能行,行之能稳,则逐步前进,民权之发达必有登峰造极之一日。”因此,只要“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第三,过分夸大个人的影响,以为只要他自己“彻底详辟”了革命学说,可“使后知 后觉者了然于向来之迷误,而翻然改图,不再为似是而非之说以惑世,而阻挠吾林林总 总之实行家,则建设前途大有希望矣。”(注:《孙中山选集》,第387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页,第165页,第163页。)第四,过分相信革命志士的力量,“倘使我国之后知后觉者,能毅然打破‘ 知之非艰,性质惟艰’之迷信,而奋起以仿效,推行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而建 设一世界最文明进步之中华民国,诚有如反掌之易也。”(注:《孙中山选集》,第387 页,第393页,第393-394页,第396页,第420页,第410页,第413页,第398页,第414 页,第394页,第386-387页,第387页,第385页,第383页,第385页,第384页,第385 页,第165页,第163页。)正是这种简单化、天真的倾向,使得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 其政治性格或政治思维表现为两重性:信仰的理想主义与策略的实用主义(注:关于孙 中山政治性格的着力分析,参见桑兵:《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1年版,第343-356页。闾小波的《在革命与协商之间——论孙中山政治思维的两 重性》(《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一文,对此也有精到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