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的文武关系及其演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宝良 参加讨论

二、文人尚武与武将好文:社会风尚之转变
    晚明时期,名士之风甚盛,无不追求“有致”。那么,什么是有致?明末人陈继儒作了如下解释:“名妓翻经,老僧酿酒,将军翔文章之府,书生践戎马之场,虽乏本色,故自有致。”(36)可见,所谓的有致,就是不再追求本色,而是一种矫情,甚至是故作标致。而其中所列“书生践戎马之场”与“将军翔文章之府”,大抵道出了文武关系之社会风尚已发生两大转变:一是文人尚武,二是武将好文。
    (一)文人尚武
    近人顾颉刚在整理兵家书籍时,曾惊奇地发现如下一个现象,除了清末江南制造局所出兵书之外,绝大多数兵书几乎全为明本,而且又多为万历以后所作。为此,他解释其中原因道:“明代一困于也先,再困于满洲,三困于倭,四困于流寇,士大夫皆有用兵之心,故就古籍论兵及纪兵事者加以讨究,遂成巨帙。”(37)洵为确论,且道出了晚明文人尚武的一个侧面。
    晚明文人尚武之风,以嘉靖中期以后“倭变”之起、万历末年“东事”既兴与崇祯初年“寇氛”初炽三个时期最为兴盛。
    嘉靖初年,儒家士人久已不讲武备,见到那些“挟短兵、衣短后者”,则无不感到惊讶(38)。“倭变”事起,东南沿海不再平静。于是一些文人或讲武尚侠,或投笔从戎。如徽州人吴子钦早在中生员之前,就喜欢“习技击”。即使后来成为徽州府学生员之后,还是侠气不改。每当出门,就身穿窄衫,袖中藏双铁尺,一副侠客打扮(39)。徽州生员王寅,曾经从少林寺僧扁囤习得兵杖之技,后来投入胡宗宪幕府(40)。
    万历初年,尚是“一人无为,四海少事”。自“东事”既兴,广行召募,于是“杂流之士,哆口谈兵,九门之中,填馗溢巷”(41)。此说显已道出万历末期文人尚武谈兵之风。如明末著名文人宋懋澄,就是一位喜欢谈兵之人。《明经世文编》收录了他所著《东师野记》、《西师记略》、《东征记略》三篇文章,反映了他对一直困扰明朝廷的倭寇、哱拜、满洲诸事的具体看法,显然也是为了证明其虽为文人,却有投笔从戎、一试疆场之志。其世侄并兼具《明经世文编》编辑者之一的宋徵璧在选编了这三篇文章之后,在文后专门加了一段评语,自称幼年时从宋懋澄学习经学,并说懋澄“谈论今古,悬河泻溜,顷刻不停,恨未展其用,赍志以殁”。身为文人的宋懋澄,关心国家边疆之事,同样得到了当时一些名士的称赞,如李维桢、陈继儒等,均称其“有封侯之骨,而不遇时”(42)。所谓的生不逢时,这或许就是当时许多文人怀才不遇时的共同慨叹。
    崇祯初年,“寇氛”初炽,文人尚武之风又盛。如复社成员桐城人孙临,字克咸,平日所行,完全是文人习气,诸如“为人风流俊伟,晓声伎,吹箫度曲”,甚至间游平康之里,他亦以此沾沾自喜。“寇氛”初炽之后,孙临一夜酒酣,谈及时事,慷慨激烈,并引一指燃烛上,自誓道:“不灭贼者,有如此指!”于是,改字为“武公”。自此以后,孙临“常衣短后衣,骑生马,左右箶箙,插弓矢,带刀,作边塞健儿装”。后方仁植开府湖广,“屡与贼战”。孙临作为仁植的爱婿,“常杂骑士中,跃马深入,为诸军先”,还不时在马上赋诗为乐。所传《楚水吟》,一半为军中所作(43)。
    (二)武将好文
    与文人尚武相应者,则是武将好文之风的勃盛。正如明代学者唐枢所言,至弘治、正德年间,明代武臣发生一大转变,即变为“人思务文矣”(44)。这就是说,由于升平日久,再加之文武畸重,致使主将“类能操觚,而不娴弓马干戈”。就此风气,明代宗室成员朱子斗作有《纪事》诗五首加以刻画,其中一首云:“时清诸将慕文儒,胜韵长才亦自殊。竞羡江花生彩翰,不闻营柳避雕弧。饷金辗转随津贵,宫锦题封侍市胡。覆辙于今堪自鉴,嫖姚何必薄孙吴。”(45)堪称言有对痒。
    武将何以好文?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三个:一是为了扭转武将缺文的整体形象。武之不文,属于整体现象,历代如此,明代自不能例外。如永乐二年(1404),一天臣子进呈敕边将的疏稿。明成祖对臣下道:“武臣边将不谙文理,只用直言俗说,使之通晓,庶不误事。他日编入实录却用文。”(46)明成祖的这段话至少说明,鉴于武臣边将“不谙文理”的事实,所以下达给武将的敕书,只能采用“直言俗说”。明人贺钦之言,可以作为上述记载的注脚,亦即武将因为“不学”,导致“少知义理,率皆率意奢纵”。为此,他提出了为武将配备儒者加以“傅导”的建议,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武将缺文之憾(47)。明代的笑话同样揭示了武将缺文的现象,不妨引述一则如下:辽东有一位武将,素不识字,被文臣弹劾。劾本下来以后,他就让人念,当念至“所当革任回卫者也”的时候,不免痛哭道:“革任回卫也罢了,这‘者也’两字怎么当的起?”(48)武将的缺文,必然遭致文臣的轻辱鄙陵,动辄“以不识字为诮”。等到考察推荐,文臣“右文而后武”。面对如此情势,武将就“不得不文”,借此以为自立之途(49)。二是好文可以提高武将的声誉。正如朱国祯所言,若欲成为一代名将,并非仅仅凭借自己的卓越战功,而是必须借助“好文”,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好文”之举,就可以“有所附丽而益彰”。为此,他以晚明名将戚继光为例加以进一步申述,认为戚继光因为好文,并与汪道昆、王世贞、王世懋、沈希仪、唐顺之等著名文人交往,所以“其战功始著”(50)。三是受重文轻武时风的影响,武将不得不好文。究厥所由,明初以将对敌,举动自由。其后,武将开始受制于出镇的太监,受制于用以制约镇守太监的巡抚、总督。文官重臣握有兵权,又借助巡按纠参武将,又渐渐受制于巡按。面对“随在掣肘”的尴尬窘境,无奈之下,武将“不得不文,以为自御之计”(5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