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台湾三大区域型经济区的成立(1784-1850)(4)
三、鹿港区域型经济区 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开为正口之后,逐渐形成一个以其为核心港口的区域型经济区。其范围北自大甲溪,南至八掌溪,其下连接三林港、海丰港、笨港及水里港(后来为梧栖港)等三个次级经济区。 乾隆末年,三林港、海丰港俱淤浅,独鹿港港大水深,(71)乾隆四十八年3月,福州将军永德鉴于鹿港私贩、偷漏甚多,遂奏开该港与蚶江对渡,次年正式开为正口。由此,象征彰化地区的开发已步入高峰,亦成为台湾生产重心之一。原设于彰化县城的北路理番同知,随之移驻鹿港,改称“台湾北路理番兼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72)仍办理民番事务及稽查鹿港出入船只、挂验放行,(73)又称鹿港厅。林爽文事变之后,鹿港军事地位大为提升,成为“台地最要门户”。(74)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奏请移水师左营游击于鹿港,原驻守备则撤回笨港。(75) 鹿港开口后,内地商船云集,嘉庆中叶已是“北路通商总口”,(76)台湾中部最大港市。嘉庆二十一年(1816)以前,随着商贸规模的扩大,郊纷纷成立,分化也更明显,已出现“鹿港八郊”。(77)又大兴土木,重要建筑俱于19世纪初以前兴建,(78)市镇规模扩展迅速。因此,乾隆末年至道光初年,实为鹿港的黄金时代。(79)此外,鹿港并配运彰化、嘉义二县米谷,境内港口主要与之往来贸易。 然而,乾隆末年至嘉庆中叶,一二千石大商船尚可直入鹿港港岸,(80)嘉庆中叶以后,鹿港却为泥沙淤塞,大船已无法淀泊,但因港口设施和功能最为完备,只好以南边的王功港为外口,再以小船接驳货物至鹿港。(81)道光初年,王功港又淤浅,稍南的番挖港代之而兴,内地商船转由此港出入。(82)1830年代,鹿港以番挖为外口,王功为内口,与鹿港紧密连接,只作为商船淀泊所,商贸活动则大都在鹿港进行。鹿港市镇也更为扩大,且筑土城,(83)1835年左右已是全台第二大城市: 街衢纵横皆有,大街长三里许,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远贾以舟楫运载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大陆殷户之人,出赀遣伙来鹿港,正对渡于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曰泉郊。斜对渡于厦门曰“厦郊”。间有糖船直透天津、上海等处者,未及郡治北郊之多。(84) 此时鹿港的郊商主要出口台湾的米、砂糖及油到大陆市场,贸易网络最远至天津与广东、澳门、蔗林等地也有来往,惟仍以泉州各港为主。 由鹿港出发,可以直通位于平原的彰化县城。其城市规模虽远不如台湾府城,但也大幅扩张,有街、巷之分;街道有12条,巷有6条。(85)此外,鹿港核心腹地内出现不少乡街,如小埔心街(埔心)、打廉街(彰化埔盐乡);由彰化县城经乾隆年间出现的员林街、枋桥头街,往内山路上新增悦兴街、永靖街及社头街,最后进入内山的北投街、集集街。(86)平原和沿山地区市镇带大致已形成,重要的市街此时大多已出现并以鹿港为主要吞吐口。 道光中叶后,因出入鹿港的商船依例必须配运,配运是“兑收则有守候之苦,重涛则有风涛之患,抵仓交卸,如仓书斗级等在需要”(87)。是故,商船大都趋避取巧改由邻近其他私口偷越,导致“鹿港商船数百,今止五十余号”。(88)至于各个私口,虽与鹿港仍时相往来,与内地的贸易关系却越来越密切,港口规模也更为扩大。因此鹿港区域型经济区之下从属几个半独立地区型经济区。 (一)三林港和二林港地区型经济区 介于番挖港与王功港之间的三林港,在清初达于极盛,乾隆末年尚为沿岸贸易港之一。(89)其后渐趋没落,由王功、番挖取而代之。该港虽是“船只湾泊取汲之所”,(90)原把总却改驻外委,(91)港口规模不大,可能大都直接往来于鹿港贸易。二林港则是二林堡集散市场,(92)原以三林港为外港,三林港衰落之后,改以番挖为外港。(93)1815年番挖港已成市街。(94)这些港口往往是鹿港的外口,与鹿港核心市场圈重叠。除了沿海的港街之外,平原地带位于往彰化县城的南北大路上也出现大城厝街、挖仔街(二林镇)。(95) (二)海丰港独立地区型经济区 海丰港又称五条港,是西螺溪与虎尾溪之间的主要港口。1820年代,清廷开为正口之后,才形成一个独立地区性经济区。该港原来只是一个沿岸贸易港,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港口一度狭隘,而与鹿港有较高的依存关系。其后,“溪水汇注冲刷,甚为深广”。(96)道光四年(1824)适值鹿港口门淤浅,台湾府知府方传穟奏请开海丰港,以利商船往来,同年并运米十四万石至天津平粜。(97)但直至道光六年(1826)始奏准开为正口,一切配运事宜仍归鹿港同知管理,并责成笨港县丞往来稽查弹压。(98)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