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呻吟语》,第205页、第207页。 (19)笔者在《闲情何处寄?--〈闲情偶寄〉的生活意识与境界追求》一文第三部分“生活意识的觉醒与‘美活’的境界追求”中有详细论述,《文艺争鸣》2011年2月号(上半月)。 (20)张瀚:《松窗梦语》卷7,第140页。 (21)《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55,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1册,第1076页。 (22)如顾起元云:“正、嘉以前,南都风尚最为醇厚。”(《客座赘语》卷1,谭棣华、陈稼禾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页)何良俊也说,“孝、宪两朝(引者注:成化、弘治)以前,士大夫尚未积聚”,众多官职显赫的人家平日生活“只如寒士”(《四友斋丛说》卷34,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2页)。 (23)如崇仁理学大家吴与弼曾说:“夜坐,思一身一家,苟得平安,深以为幸。”其弟子胡九韶则认为,只要“生太平之世,无兵祸”、“一家乐业,无饥寒”、“榻无病人,狱无囚人”,就是享尽了“清福”(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6页、第45-46页)。 (24)高濂:《遵生八笺》,王大淳整理,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09页。 (25)王锜:《寓圃杂记》,张德信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页。 (26)[英]Craig Clunas: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Polity Press,Cambridge,1991;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 (27)[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刘北成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9-80页。 (28)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笔记小说大观》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影印本,第13册,第111页。 (29)龚炜:《巢林笔谈》卷4,钱炳寰整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页。 (30)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第110页。 (31)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 (32)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4,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1-132页。 (33)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页。 (34)李渔:《闲情偶寄》卷4,单锦珩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页。 (35)冯梦祯:《快雪堂集》卷4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第164册,第648页。 (36)陈继儒:《太平清话》卷2,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8页。 (37)孙枝蔚:《埘斋记》,《溉堂文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第1145页。 (38)如沈春泽《长物志序》说:“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李渔宣称器玩的摆放布置不但显示主人情致,甚至于庙堂经济的才略:“能于此等处展其才略,使人人其户登其堂,见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非特泉石勋猷于此足征全豹,即论庙堂经济,亦可微见一斑。”(《闲情偶寄》卷4,第230页) (39)程羽文:《清闲供》,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董乃斌等点校,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册,第28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