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各关之保家或歇家 在税关设置保家,可能广泛存在于各关。南京各关也设有“保家”,史称“京保”,商人纳税必须投托京保,由京保代为上纳(36)。各种料银、税银以及本色、折色皆由保家(商保、官保)保收,其流程是商人交税于商保,商保交税于各厂、场、库中(37)。史称:“官保之设,第商旅借以为主,而国税凭以取足耳。”不仅如此,商保还要承担买办及各种费用,史称:“通京衙舍,不论料之有无多寡,尽票取商保”,甚至酒席、复席、小饭之类皆“责之商保”(38)。另外,扬州关、九江关亦与京关一样设有保家(39)。在九江关,乾隆三十三年,江西巡抚吴绍诗言:“查各色船只及木簰、木把到关,各有本地居民为之招揽纳税,名曰保家。”(40)九江关保家的职能与芜湖关保家一样,且商人钱银兑换、倾兑纹银皆由保家代理,史称:“船户、木客,向来纳税,以钱易银及以色银市平、倾兑纹银库平,皆系保家为之料理。”(41) 保家也称保歇、歇家,如南京的“官保”亦称“保歇”(42),芜湖关的保家也称保歇,如崇祯五年王思任称“一邑两关(芜、湖),一关两税,胥吏纷纷,保歇争肉”(43),皆属关役,显然保家就是保歇。在北京,史称:“今京师钱法通行,商税便利,居正言往者皆以歇家包揽,奸弊多端。”(44)在各地,史称:“若夫优恤米商之法,大凡贩米车船所到,不许歇家经纪包揽抽税。”(45)甚至盐商纳税及过关,亦是由歇家法定包揽,隆庆年间,郭惟贤言:“臣闻盐商之赴县纳银也,全凭保歇揽纳……盐商投文到关,每名私送该关官吏共银三钱,以千名计之,则数盈三百矣。又歇家指称各衙门使用名色,每船一只索银一两,以千只计之,则数盈一千矣。多方剥削,营费不赀,此常例之不可不严禁者三也。”(46)从歇家每船收取“常例”银一两来看,歇家包揽是法定的。不管上述是官保还是保歇、保家,实际上皆是包收关税之歇家。直到清初依然如此,如顺治年间,蒋永修言在税关侵渔商税的主要是“保歇”与胥役,“近闻税关诸员虑亏课而加征,甚之苛索以重罚,中间保歇侵之,胥役侵之,官耗侵之,公家所入无几”(47)。又言:“臣闻商货至关,保歇、吏胥丛食。”(48)《清乾隆实录》载:“何谓关中之关,客商货物到关上税,非特重平(秤),浮耗更多,吏胥掯勒需索,歇家包揽侵蚀。”(49) 总之,通过对杭州南新关、芜湖关、京关等各关保家的梳理,其职能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服务类,如指引商人办理纳税手续及提供住宿餐饮、钱银兑换、倾兑纹银等服务;二是帮办类,如引领完税、保收税银、总收各类使费及写单、丈量、稽查、估税等,有的是参与,有的是包办;三是买办供应类,如供应厂器用具、修理衙门及使客送程请酒等项,甚至厂内使用小菜、油、烟等项,亦由他们供应。 二、税关中包揽关税的铺户及其与保家的关系 在明清税关中,作为商人的中间代理人,除了保家以外,还有铺户。就铺户的概念而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商店”,显然把其概念内涵大大缩小了。高寿仙先生把其解释为“坐贾”,即“定居化的城市工商业者和服务业者”(50),若形象化,就是开设店面营生的人户的泛称,包括牙店、商店、客店、手工作坊等一切拥有店面的人户(51),也就是说铺户囊括了一切从事商业、服务业、手工业且有店面的定居人户,是一种极广的泛称,但税关中的铺户是有所特指的。其一是特指“捡钞人役”,史称:“先是本部例收钱钞,行仁、钱二县,选取杭城收卖钱钞之人在关应役,凡船户商人上纳钱钞,令其逐一拣验,不系低钱软钞,方收在官,名曰铺户。”关税收银后,铺户职能有三,即收税、倾销、管解,且这些铺户(钞户)原来是两年一换,后来“此辈多系积棍谋充”(52)。铺户收税的职能,非常久远,早在正统二年,监察御史李匡奏:“在京九门及诸处收钞,已有内官同御史主事、锦衣卫五城兵马司官并铺户人等收受,送赴海印寺”(53),后来才设委官收税,史称嘉靖四年“始设委官,与同捡钞人役查收钱钞”(54),由于铺户来源于“捡钞人役”,故后来各关把“铺户”称为“钞户”,其起源应在此。其二是特指兼营客店且具有中介性质的各类铺户。这类铺户的核心职责是“招接船户、引写报单、打点纳料”以及居中代办纳税,“钞关无稽之徒,专一招接船户,引写报单,打点纳料,是为铺户”(55)。本文重点关注的便是这种兼营客店且具有中介性质的铺户,即包揽关税的铺户。 (一)铺户包揽关税 铺户包揽关税早在嘉靖年间已蔚然成风,直至民国初年。早在嘉靖九年,梁材就曾猛烈抨击铺户包揽关税:“各钞关有无藉之徒,专一招接船户,索骗银两为生,每遇船户到关,引写报单,指以打点纳料,多派银两,诓收在手,止将料银煎销上纳。其使用之数,倍于正料。内将一半分送在官人役,一半入己,俗有船户落铺户,一料成两料之语。船户人等明知其弊,但以往来必由之路,虑恐结怨,不敢声言。故于揽载之时,多取商人纳料等项银两,甘心投托,为害亦多。今给告示张挂晓谕,今后商人顾写船只,止许交与水脚工食。所纳料银,本商备办足色银两,径自到厂,照数报纳,不许船户干预,违者各治以罪。”(56)据此,在明代各关皆用铺户来招接船户、引写报单、打点纳料、代纳关税、倾泻纹银,成为商人与税关的中间机构。 所谓“招接船户”,是指船户或商人入关后便投入铺户,铺户为他们提供住宿餐饮、贮存、装卸、运输等各类服务,如淮关商贩“将豆货运贮蒋家坝铺户行内”(57)。“运贮”两字,点出了铺户具有提供贮存、搬运服务的功能。又康熙二十四年,杜琳言淮关铺户唐新宇“私立柜簿,每石客货抽店用银四分,出店小垜银二分六厘,不缴官不解部,名为公费”(58),说明到关口转运的货物,往往需要进店出店,“店用银”应指铺户为商贩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费用,“出店小垜银”应是指为商人提供贮存、搬运等服务的费用,查“小垜(垛)”,有时指的是数量单位,每“小垛”为150斤(59),而明清1仓石为150斤,所谓“出店小垜银二分六厘”实际指“出店每石银二分六厘”。 所谓“引写报单”,是指船户或商人投入铺户后,铺户为他们开写投关的报单,报单要写明货物数量、类别以及应交关税数额。梁材认为铺户隐漏国课的核心原因是铺户的“引写报单”之权,故其提议“晓谕商人,每车船到关,不许投托铺户,径自开写货物,从实报官”(60),即通过商人自己开写报单、递报数目的方式来取缔铺户“引写报单”的职责。 所谓“打点纳料”,是指铺户向船户或商人收取纳税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在税关的各种“在官人役”多靠收取各类费用来养活,这些费用由铺户收取后转给关役,故梁材希望通过商人“径自到厂,照数报纳”的方式来取缔铺户“打点纳料”的职责,以减轻商人负担。 所谓“倾泻纹银”,其含义有二:一是指银钱兑换,二是指把商人的银子提炼为“足色官银”。在明代初期交纳关税皆是以钱钞,但随着货币白银化,至迟自成化以后,各关便开始用钞折银(61),而民间贸易多用钱,于是便有一个钞钱折换和钱银折换的繁琐过程,且折银以后还有一个把“纹银”熔铸成“官银”的过程。在明代,“投单之后,每税船算该银若干,发牌知会各商船。如数自算无差,即将足色锭银在外兑准,挨次进纳”(62)。所谓“足色锭银”便是按中央规定的含银量而重铸的“官银”,“税银,俱足白大锭,易于解部交纳”(63)。在清代,还明确规定:“关库兑收银两,均系一律足色关纹,其银非官准开设银铺不许倾化,商贩纳税必得易换关纹,始可兑交”(64)。梁材希望通过“本商备办足色银两”的方式,取缔铺户代理商人“倾泻纹银”的职能。 梁材把铺户称为“无藉之徒”,似乎铺户不是官设,其实不然,明清时期,当某官员对某一制度不满,希望取缔时,往往对操控这一制度的群体冠以蔑称。而梁材希望通过商人自己直接开写报单、倾泻纹银、直接上纳税银等方式,取缔铺户中间代理制度,形成税关与商人直接对应的交纳体制,故称铺户为“无藉之徒”。当然,梁材的希望落空了,其所揭示的情形直到清初顺治时期都没有改变,因为顺治十三年,广西道监察御史伊辟,几乎一字不差地把上述梁材所言的各关铺户之弊及解决该弊的办法,上奏给了顺治皇帝(6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