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铺户与保家的关系 据康熙《九江府志》记载,在明及清初的九江关设有铺户:“旧设铺户六十名,引船投单上料,保承钱粮。凡倾泻宝钞,修理衙舍,供给薪水,巡夜守口,皆铺户任之。”(86)根据上述史料,明代九江关铺户有引船投单上料(引写报单)、保承钱粮(代纳关税)、倾泻宝钞(倾泻纹银)、修理衙舍(充当买办)、供给薪水(收取各类费用)、巡夜守口(稽查)等六种职能。这说明在九江关,官方曾长期设立铺户作为商人、船户的法定代纳组织。“(顺治)九年……奉户部札,裁去铺户。”(87)虽然顺治九年后,官方没有在九江关设立铺户,但九江关的中间代纳组织依然存在,只是更名叫“保家”,这在舒善侵蚀关税案中有明显记载: 查各色船只及木簰、木把到关(九江关),各有本地居民为之招揽纳税,名曰保家。其家必存有船只、木簰底簿……据保家何东扬等数十人各供,有代船户、木商向书役家人串通,少报丈尺,得银舞弊,名曰跳神。每船十只约计二三只作弊,得银自数钱至十余两不等。木簰、木把作弊,自三四两至二三十两不等。并在各保家屋内搜起上税底簿,虽据今夏暻善至关查办,各皆闻风烧毁,间有查出之簿,核对该关日收红簿,多有底簿银数多,而红簿少者。讯明即系跳神之弊。更有底簿所有而红簿无者……提在省之书役沈植、聂秉南及家人张麟等逐一质讯,大概相符。(88) 两关柜书沈植、罗上达等,串同引税之保家,将木排、木把,以大报小,所漏税银,三分归木客,七分与家人朋分。(89) 船户、木客,向来纳税,以钱易银及以色银市平、倾兑纹银库平,皆系保家为之料理……俱令本人各自经手,恐与木客、船户,亦有未便。(90) (乾隆)三十四年(1769)议准,九江关木簰到关,向由保家引领完税,应全行禁革。令商自纳,以杜串通滋弊。(91) 根据上述康熙《九江府志》有关铺户职能的记载和《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所载舒善案中提供的保家信息,保家与铺户的核心职能几乎一致。一是铺户的“保承钱粮”,在保家则是“招揽纳税”,这不是普通的包揽,而是带有制度性的,因为在保家之家皆设有“上税底簿”,即保家是在家私收商人税银并登记于底簿上,然后再把税银交与税关,这是典型的“保承钱粮”。二是铺户的“引船投单上料”,在保家则是“引领完税”,其过程包括保家代商人开写报单,递报数目、收取各类费用等,与明代相比,区别在于保家所写的报单必投给“书役家人”,其所收关税也要交给书役家人,书役家人再上交国库,也就是说清代比明代中间多了一层“书役家人”,其他皆同。也正因为此,各关出现了书役家人与保家联合作弊的现象,甚至“家人书役串通保家、船户,将船只、木簰卖放,短报侵蚀税课”(92),出现了“更有底簿所有而红簿无者”的现象。总之,不管是商人、家人还是书役想要侵蚀国课,从中获利,则必须与保家串通,保家成为了整个税关运转的中轴。三是铺户的“倾泻宝钞”,在保家则是“倾兑纹银”,即商人纳税时,不管是“以钱易银、色银市平”还是“倾兑纹银库平”,皆是保家为其料理。 其实,若把明代九江关铺户与明代各关保家职能进行对比,则亦可一一对应。如铺户的“保承钱粮”与明代保家的“保收税银”及“保单销号”含义一致;铺户的“巡夜守口”可与芜湖关保家的“识认商人”、“查票”等稽查职能相对应;铺户的“修理衙舍”亦可与芜湖关缮茸衙舍“付之买办(保家)”相对应;至于铺户的“供给薪水”,若理解为各类使费的“总收分散”,则是明代保家的另一核心职责。 除此之外,税关中铺户与保家实为同一类型的中间组织,还可从两方面补充证明:一是铺户与保家经营方式一致。上述铺户与保家均为商贩提供住宿、贮存、运输、贸易等多种服务,尤其是“倾兑纹银”这项服务更是高度一致,铺户与银铺往往是合一的,而歇家兼营银铺或银铺经营歇家在文献中亦多有反映。如王汤谷在其《严革歇蠹》一文指出:“浙属州县七十有六,此辈(歇家)立有顶首,用价买充,以县分之大小,钱粮之多寡,定售价之低昂……以故钱粮到家,先有倾销之弊,每千出水三十两,倾销既就,又为讲费。”(93)从“倾销之弊”来看,浙江的歇家是兼营银铺的。又崇祯年间,南城兵马司指挥束宗圣言:“遵奉明旨,并蒙部示,每谕外解员役银到,不许私住歇家开鞘倾泻低银,诓骗包搅……(李可德等)到京,投住熟知店主(歇家),即倾银匠周明阳家。”(94)从“遵奉明旨,并蒙部示”及在歇家“开鞘倾泻低银”来看,歇家由银铺兼营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周明阳就是银铺兼营歇家的典型。 二是直到近代,有的地方依然把铺户称为歇家。如在青海,铺户与歇家便是同义异名。史载:“查西宁、循化向有官设歇家,住歇蒙古番子,原系报官开设,例所不禁。惟贵德往向无官歇家,以致有河州回民在于贵德城外典凭民房,私做歇家。”(95)又载:“查贵德城三街原有五十二家铺户,与该番民自必各有主顾……所有各番族仍令五十二家铺户照旧照接生理,随时报明该厅营查核,以便舆情。”(96)再载:“贵德番族易买粮茶章程,均着照所议行,惟该厅五十二家铺户既准招接蒙番,即应入册作为官歇家办理。”(97)把上述三则史料进行对比,则知贵德的“歇家”亦可称“铺户”,在未入官册之前,皆称“私歇家”,后来为了“舆情”,清政府将贵德52家“铺户”全部“入官册”而变为“官歇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