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关边防出入境的法律规定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有关出入境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在《津关令》中,另外《兴律》和《盗律》中也有相关内容。《津关令》现存18条,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人员越塞阑关出入的法令;二是禁物出入的法令;三是买马出入的法令;四是置关的法令。在这四类法令中,前二类与边防关系密切,买马出入令主要指出入关内外郡,置关令(仅一条)具体指河北夹溪河置关,(13)与边防关系不大。因此,以下主要讨论前二类法律。 1.人员越塞阑关出入境律令 《二年律令》中有关人员越塞阑关的律令共有4条,其中2条出自《津关令》,2条分别出自《兴律》和《盗律》。引录如下: 《津关令》: 御史言,越塞阑关,论未有□,请阑出入塞之津关,黥为城旦舂;越塞,斩左止(趾)为城旦;吏卒主者弗得,赎耐;令(四八八)、丞、令史罚金四两。智(知)其请(情)而出入之,及假予人符传,令以阑出入者,与同罪。非其所口为口而擅为传出入津关,以(四八九)传令阑令论,及所为传者。县邑传塞,及备塞都尉、关吏、官属人、军吏卒乘塞者□其□□□□□日□□牧□□(四九○)塞邮、门亭行书者得以符出入。 ·制曰:可。(四九一)(14) 《津关令》: 相国、御史请缘关塞县道群盗、盗贼及亡人越关、垣离[篱]、格堑、封刊,出入塞界,吏卒追逐者得随出入服迹穷追捕。令(四九四)将吏为吏卒出入者名籍,伍人阅具,上籍副县廷。事已,得道出入所。出入盈五日不反(返),伍人弗言将吏,将吏弗劾,皆以越塞令论之。(四九五)(15) 《兴律》: 乘徼,亡人道其署出入,弗觉,罚金□。(四○四)(16) 《盗律》: 徼外人来为盗者,要斩。吏所兴能捕若斩一人,拜爵一级。不欲拜爵及非吏所兴,购如律。”(六一)(17) 这4条律令中,第1条《津关令》,是御史向朝廷奏报有关出入关津和违法处罚的法律规定,皇帝批复“可”,准其所奏。这条律文因有缺文,内容不完整,大意是:(1)出入边塞津关者必须持有出入边塞津关的凭证--符传,无符传出入边塞津关者,将处以“黥为城旦舂”的刑法。私自越塞者,斩左趾并罚为城旦。(2)守关津者失职,未能察觉或截获越塞阑关者,吏卒主者、丞、令史将分别处以“赎耐”和“罚金四两”的惩罚。知无符传而放行,或假予凭证使之出入境者,与越塞阑关者同罪处理。(3)擅自给予不应持传过津关者,根据传令阑令中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另外,这条律令还规定了给予符传的范围。这条律令是经过皇帝批准的正式法律,其覆盖面广泛,既包括出入关津者,又包括守卫关津者,还包括颁发符传者,同时还规定了可以持符传过关津的范围。 第2条《津关令》,是相国、御史有关出入津关的奏报。这条律令规定,边疆地区吏卒追捕罪犯或逃亡者出入边境关塞,将吏要制作出入边境追捕者的名籍,由伍人核实,上报县廷保留副本,手续完备,才能出入关塞。追捕者出入关塞满五日不返回,伍人不报告将吏,将吏不追查,都要以越塞罪论处。这条律令主要针对的是追捕罪犯或逃亡者的出入境吏卒。从这条法律可见,西汉对于出入边境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是吏卒追捕罪犯或逃亡者,也要先造出入境吏卒的名单,核实上报县廷;并严格规定这些吏卒出境的时间,以五天为限;如逾期不归,伍人和将吏不上报追查,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西汉出入关塞的又一条重要法律条文。 第3条《兴律》,是惩罚守边关者失察导致逃亡者出入边境的法律条文。具体内容是:逃亡者道过边界守卫处,而守卫者未察觉者,将罚其金钱(具体数字因字残不明)。所谓“逃亡人”,西汉侯应归纳有4类:一是属国中的匈奴降民,“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归逃亡”;二是投降匈奴汉人的亲戚,“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戚”;三是愁苦的奴婢,“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时有亡出塞者”;四是犯法的盗贼,“盗贼桀黠,群辈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18)可见“逃亡人”与上述两种出境者有所不同,很大程度上带有叛逃的性质,所以西汉将这条法律条文列入《兴律》。《兴律》是关于军戎设防的法律规定,等同于后世的“擅兴律”。《唐律疏议·擅兴律》对此有明确说明:“《疏议》曰:‘《擅兴律》者,汉相萧何创为《兴律》,魏以擅事附之,名为《擅兴律》。晋复去擅为《兴》,又至高齐,名为《兴擅律》。隋开皇改为《擅兴律》。虽题目增损,随时沿革,原其旨趣,意义不殊。大事在于军戎,设法须为重防。厩库足讫,须备不虞,故此论兵次于《厩库》之下。’”(19)可知《兴律》虽然随时代不同而名称不断改变,但始终都是关于军戎军防的法律规定,在国防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汉将这条律文纳入《兴律》中,可见对防止逃亡者出入边塞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