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殷墟甲骨占卜程式的追索(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物》 宋镇豪 参加讨论

2.祭祀。是卜前卜骨象征性接受进食之祭。他鲁人是请羊胛骨吃米,羌族是烧青稞,纳西人则在羊胛骨上撒小麦。
    3.灼骨。至此才是正式的占卜行为。卜骨事先不加修治和钻凿,直接灼烧无脊面即骨背面,而于有脊面即卜骨的正面观兆。卜者用艾绒或干火草捻成圆柱状或豆粒状呈椎形,置于羊胛骨的无脊面,持火绳绕骨数圈,点燃骨上的艾绒或火草,一般是从骨扇宽薄一端开始燃起,一排排地依次烧向骨臼一端,直至骨面布满灼痕为止,每骨可烧八九次至十余次。卜者开始念念有词,并不时吹火助燃,有时还要在卜骨的正面用火迅速点一下,务使骨面出现轻微裂纹。至此卜者将卜骨置近嘴边,表示祷告之事已全部传递给了卜骨,再突然丢骨于地,或者把卜骨往地上轻轻叩打一下放于地上几秒,使声音能使天地神灵听到,灼骨程式遂告一段落。凉山彝族在正式卜问前,还有一种特殊的“试卜”之举,试卜有灵,就再卜正事,否则改日再卜;卜正事有重复卜的习惯,既要卜整个事情的吉凶祸福,又要卜求得到具体的对付办法,有时一事多卜,反反复复卜问几次至十余次者。摩西彝族的绵羊胛骨卜,一般都是一事三卜,即三卜为整卜,一事三卜后无需再卜,三卜都吉或二卜吉则为吉,反之是凶兆。云南纳西族和羌族则大致是一事一灼炙。
    4.释兆。卜者用舌头舔,大拇指按、捏、擦卜骨上的火点,用唾液将艾绒、火草烧出的黑灰在有脊面轻轻涂抹,使兆纹清晰可见。凉山彝族把兆纹分为天、地、主、客四部分,天为羊胛骨宽薄一端即上方,地指骨臼一端即下方,天、地间的对比关系以决定吉凶,主指骨脊一方,代表己方,他方为客,代表敌方。摩西彝族称之为辜角、吉智、福、比。他鲁人称之为天、地、主、外,所指相同。但对兆纹的解释常常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兆形有上吉、吉、中、平、不吉等兆。
    5.处理。对用过卜骨的处理,纳西族是集中起来埋在山脚之下或烧掉,不能随便丢掉,否则被认为会有祸事发生,至少会使占卜不再灵验。凉山彝族对用过卜骨的集中,忌讳放在屋内,一般放在屋外墙边,可和未用之骨放在一起,而对特别灵验的卜骨,有作为纪念品保存者,但极为少见。
    由此看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羊胛骨占卜习俗,与殷墟甲骨占卜行事有若干相似点,主要表现在卜前的祭骨,卜时的在卜骨背面施灼并向卜骨祷告占卜事项,而于卜骨的正面观兆,一事多卜,一事三卜,以及对用过卜骨的某些处理方法上等等方面。例如卜前的祭骨,很接近董氏所揭示的殷墟甲骨占卜程式中的“衅燎”。在卜骨背面施灼,正面观兆,亦与殷墟甲骨同。然殷墟甲骨还有正反面均施凿灼者,例如《甲》2907卜骨正面有凿痕。1971年小屯西地出土的21枚卜骨,或正面或反面都施凿、灼(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4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卜骨见《屯南》附册1~10。),但这类卜骨不太多见。灼时向卜骨祷告占卜事项,类似商代占卜法中的“命龟”。用黑灰轻轻涂抹羊胛骨正面使兆纹明显,则有助于探讨殷墟甲骨刻兆涂朱墨以及刻辞涂朱涂墨的原初意义所在。殷墟甲骨的刻兆涂朱墨和卜辞的涂朱涂墨,主要行于武丁时,陈梦家当年曾指出往往是大字填朱而小字填墨,但近年殷墟花园庄出土甲骨文,又发现有小字涂朱而稍大字填墨的情况(注: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898~1998)第206页,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关于其意义,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涂饰硃墨,为的装潢美观”(注:董作宾《殷虚文字乙编》(上辑)序,商务印书馆,1948年。),“目的在使其显赫”(注:胡厚宣《甲骨六录·释双剑誃所藏甲骨文字》,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专刊,1945年。),也有学者主张与刻字打底有关,“有可能先在骨料上涂色,以便于字划的观察与掌握,然后擦拭,则字划中填入颜色十分显目。有些出土字骨上涂朱,可能出于某种宗教意识,以增加其神秘色彩。”(注: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王宇信认为,“甲骨上涂以墨色,刻字时易于显出白色笔划,以区别刻字处与未刻字处”,刻完抹去墨色,字口自然留炭黑,文字亦醒目,但涂朱则可能与刻字关系不大,因朱色久视使人目眩,且甲骨文大字涂朱,内容至关重要,故“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应与一定的宗教信仰或祭祀仪式有关”,而刻兆涂朱墨,是为了“不致因看不清兆纹而使文字‘犯兆’”,即所刻卜辞不能与卜兆相重(注: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第120~1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今案甲骨文涂饰材料,不仅有涂朱、涂墨的,还有刻辞涂紫(《甲》2578)、涂黄(《甲》2800)、涂赭(《甲》2671)等,而以涂朱涂墨占多数,涂饰可能出于某种占卜心理或者与特定的宗教信念有关,但从凉山彝族卜者用黑灰轻轻涂抹羊胛骨正面使兆纹明显来看,至少“醒目”说也是有其道理的。
    西南民族中把卜骨兆纹分为天、地、主、客四部分,手握骨臼的一端为“地”即下方,骨柄向上,这对于正确理解商代卜用牛胛骨的上下位置及卜辞文例在卜骨上的先后次序很有启示。大概当初商代也是以骨臼一端为下方,此由卜辞在卜骨的读法,一般都是自下而上,从骨扇宽部向上方骨臼逆读,可知;换言之,即殷墟卜辞从骨扇宽薄的上方向骨臼所在的下方逐条刻之,唯契刻时,“为了操作方便(应是握紧骨臼垫于某物之上),才以骨臼为上。”(注:参见汪宁生《彝族和纳西族的羊骨卜--再论古代甲骨占卜习俗》,《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直行而下,造成骨扇朝下的视读习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