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殷墟甲骨占卜程式的追索(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物》 宋镇豪 参加讨论

对用过卜骨的最后处理上,纳西族是集中而埋之山脚或烧掉,参照《礼记·曲礼上》:“祭服敝则焚之,龟筞敝则埋之。”郑氏注:“此皆不欲人亵也。”《白虎通》卷七《蓍龟》云:“蓍龟败则埋之何?重之不欲人亵尊者也。”可知如此处理,是为了“不欲人亵”,避免亵渎甲骨招致祸事发生。这一信念由来久远,可追溯到商代。40年代末,董作宾曾据殷墟发掘资料,对早年关于“贞卜既已,庋藏龟册”的说法作了修正,指出殷人于卜用甲骨的最后处理,大体有“存储”、“埋藏”、“散佚”、“废弃”四类情况(注: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自序,商务印书馆,1948年。)。这里我们就结合董说再作一补述。
    第一类“存储”,是有意保存储藏。有意存储的最明显证据,是小屯村北朱姓地下所出帝乙时征人方卜辞,多是在外近一年时间里所卜,千里迢迢载回王都,专为保存。小屯村中,集中出土三、四期卜骨,而洹北侯家庄南地,六块腹甲、八片背甲迭存于一地窖内,皆属存档之物。1973年小屯南地所见,灰坑H17,“坑壁较直,底部平, 坑内填纯净的黄土,成堆的甲骨层层叠压在一起,卜骨中间没有其他杂物”,全坑出卜甲、卜骨165片,其中有字的卜甲2片,卜骨135片。灰坑H24,出刻辞卜骨1315片,其中大块牛胛骨达50多版,无卜甲,“自坑口以下就发现卜骨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骨版间几乎没有什么空隙”,“卜骨堆中也不见任何遗物”(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5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又参见《1973 年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1期。两者的甲骨数目略有出入, 此据前书。)。另外在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区东边T44-54几个探方的坑位、层位中,曾一下出土了20多片卜旬辞骨,都是按一定规格锯截加工过后,再施钻凿、灼以及契刻文字的,凡选用的是左胛骨, 锯截后形式成,右胛骨则成,考古工作者推测这里是“集中存放之场所”(注:敦振禄《试论康丁时代被锯截的卜旬辞》,《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发现的H3一规整长方形甲骨坑,坑壁有上下脚窝可供出入,“是专门为埋放甲骨而挖成的”,这也为有意“存储”提供了佐证。坑中出土甲骨1583片,“彼此叠压得十分紧密,甲骨堆中几乎没有什么空隙”,其中卜甲占绝大多数,为1558片,有刻辞者574片;卜骨25片,有刻辞者5片,都属某一“子”家族卜辞,这些甲骨的放置情况,“先将一些完整的卜甲竖放于坑角,然后再将大量甲骨倒入坑内的,放置完毕后用土加以掩埋,用夯打实。”(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 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898~1998),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当都属于先集中存储而后埋藏之品,且大多卜甲、卜骨分存分埋。另外,花园庄出土的卜龟,钻圆孔者较多,其中有一类是在占卜或刻辞之后才钻成的,这是因为一些占卜过的或已经刻辞的卜甲,发生断裂,不便存放,所以卜人需在断裂处的边缘钻上小孔,再用细绳将它们穿系在一起。说明当时的卜甲,占卜之后,并不是马上扔掉,而是保存一段时间才处理的(注: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898~1998)第206页,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刘一曼文)。
    第二类有意识“埋藏”处理,例如第九次发掘的侯家庄灰坑HS20,“大龟七版,为一层出土,同属三期”(注:参见石璋如《殷虚文字甲编的五种分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三分,第440页,1982年。原6块腹甲见《甲》3913~3918,一块背甲见《甲》3919。),显然是“龟筞敝则埋之”的现象。但如第十三次发掘发现的著名的YH127甲骨坑,出土武丁时龟版一万七千余片,卜骨仅8片,甲骨前后使用时间范围约30年左右(注:参见刘学顺《YH127 坑宾组卜辞研究》,第1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此坑开凿初为存谷物之用,后来改为埋藏甲骨,甲骨是一次性倾入,同时发现一具人骨,似是掌管甲骨者,因甲骨已埋,也就殉了职。说明此坑甲骨在当初先曾集中存储,至此才加瘗埋处理。1971年小屯西地出土21块卜骨,“重叠着堆放在一起,井然有序,骨臼大多东向”,“估计它们是被整齐地放在灰土上以后,又用灰土覆盖起来。”(注:郭沫若《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考古》1972年第2期。 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第440~442页,科学出版社,1982年。)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的灰坑H62,“坑内埋藏20片经过整治、凿、 灼的卜骨”(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1期。),当皆属有意识“埋藏”处理。
    第三类“散佚”,在殷墟许多灰坑、灰沟或版筑夯层内,偶有零星甲骨发现。第六次小屯E区发掘, 在甲四与甲六基址间的地穴土阶旁发现五期字骨一块,大概属于存储搬运中无意散落物。
    第四类“废弃”或“废物利用”,殷墟甲骨出土品中,有被当时锯取文字一半而另作他用的骨版,例如《甲》513、2244~2248、2353 、2386、2412、2444、2532、2870、2900,都是二期牛胛骨被改制成的“骨简”之类,其几条边被锯截齐整(注:参见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乙》8684、《安明》B1640等也如此。另外还有把用过的废弃甲骨作为习刻之用, 不少“干支表”骨版就属于废物再用。《甲》2692+2880,原是一大胛骨,裂而为二,正反都有文字,正面十组卜辞伴着卜兆,贞人是何,其余四十段文字都是初学者仿刻何的习作,也是废物利用。《甲》2777除卜辞三条外,亦有习刻两处。1973年小屯南地发现一个深约2.5米的灰坑H99,8片卜甲骨与31片未加工的牛胛骨及1片牛肋骨同出,其中有刻辞骨10 片而习刻占了7片(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5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又参见《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1期。两者的甲骨数目略有出入,此据前书。)。这现象表明了废物有意储存以备再用。卜用甲骨的“废物利用”,是理性的产物,比之“龟筞敝则埋之”,是信仰观念上的革新。小屯南地还发现有许多卜甲卜骨,和大量陶器残片、牛骨、猪骨、杂物一起,被弃倒在垃圾坑内,如H2坑中卜用过的甲骨795片与这类垃圾混杂在一起,H38是多次把零星卜甲骨抛弃入内的垃圾坑(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5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又参见《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1期。两者的甲骨数目略有出入,此据前书。)。显而易见,对用过卜骨的最后处理上,商代人与西南民族那种采取集中埋之山脚或烧掉的方法相比,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固自不同的时代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