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赵锡元/赵玉宝 参加讨论

为了从制度上做到对王权的根本保证,成王和周公又新建立起“受民受土”的分封制度,制定礼乐制度,进一步完善宗法制度。《左传》文公18年说:“先君周公制周礼”,《史记·周本纪》说:“成王自奄归,……兴正礼乐”。反映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王权,使“民和睦,颂声兴”(45)而“制礼作乐”的制度建设。其中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显然是为了从血缘关系上确认周王的权威;以“封建亲戚”为内容的分封制度,更易见其“股肱周室”(46)、“以藩屏周”(47),从而使周王权威不受侵犯的实质。于是周王的权力便得到了制度的保障和纵容,从而赢得“四海之内”的无上崇拜。这从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48)和《诗·小雅·北山》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颂扬声中,更得到有力的佐证。从此以后,一直到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之前,周王权力的积累与膨胀,始终是持续不断的。《管子·小匡》记管仲说:“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远迹,以成其名。”关于西周时期王权的不断扩展,可从下列三点稍作说明。
    第一、浓厚的父家长色彩。
    西周是从先周时期的父系公社制度演化过来的,同时它又秉承了夏商时期的父权制度,《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作为最高君主的周天子,自然有着浓厚的父权家长色彩。在西周初期实行严格的宗法制时代,周王是不容置疑的天下宗主;既使到西周末期,宗法制开始松弛之时,周王依然不失为“恺恺君子,民之父母。”(49)西周时期,周王与庶民之间,既有严格的“君臣”政治隶属关系,又有严密的“父子”式的血缘隶属关系。《诗·大雅·灵台》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诗中讴歌的是周文王修筑灵台之事,庶民们象儿子给父亲干活那样踊跃。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50)为理想的孔夫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说了如下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1)孔子强调君臣与父子关系同等重要,正是对西周王权统治的深刻理解和恰当概括。
    第二、王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值得注意的是,“汤武革命”发布的两篇誓辞,商汤在《汤誓》中曾提及“舍我穑事,而割正夏”的“穑事”,而周武在《牧誓》中却只字未提。这似乎已隐约透露出武王时代与商汤时代,已是今昔不同,周王与生产劳动之间已经拉开距离,劳心与劳力的分工已相当明确。不过尽管如此,在西周初期,周王关怀甚至参加生产劳动,依然被视为一种美德。为了使这种传统保持下去,西周还保留着“籍田”礼。当然在这种礼仪性的“籍田”活动中,周王仅只“耕一拨”(52)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即使这种象征性的劳动,从目的上说,也不过是为了“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能媚于神,而和于民”,“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53),也就是说,仍然是出于对王权神威的维护。随着王权的深化,这种徒具形式的“籍田”礼,也难以坚持下去,到周宣王时,便公开宣布“不籍千亩”(54),与生产劳动彻底断绝了联系。从此以后,“不稼不穑”(55)已成为西周贵族阶级的特权。
    第三、专制措施的加强。
    自从周公东征后,政权稳定,“殷鉴”已置诸脑后,王的自我克制也松弛下来,逐渐让位于随心所欲。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靠血缘联系的宗法关系日渐淡漠;同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势力成长起来,构成政治上的离心力。这对不断加强自身权威和私欲迅速增长的周王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史载周厉王“暴虐”、“弭谤”、“专利”(56)以及“革典”(57)等活动,显然都是加强王权、实行专制以满足私欲的种种措施。由于专制同周人的传统还不能完全合拍,所以遭到民众的强烈抵制。开始是国人谤王,散布流言蜚语,为了“防民之口”,厉王“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以至“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58)到“民不堪命”(59)时,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国人暴动,周厉王仓惶出逃,死于流放地,国内失去最高君主,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60),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共和行政”。这次国人反抗周厉王的活动,前后几达二十年,共和行政也长达十四年,虽然后来仍然由周宣王继位,又恢复了王权统治,但客观上却破坏了西周王室维持统治秩序的各种机制,西周政权便在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困境中结束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