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1931—1941年)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王斯德/陈兼 参加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称霸世界而挑起的。日本是最早点燃起侵略战火的国家。它发动侵华战争,不仅是为了奴役中国人民,而且是为进一步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与美英争霸亚太地区,并侵略社会主义苏联的一个战略步骤。由此决定,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必然影响和损害美、英、苏等反法西斯主要大国的利益,而中国对日本的抗战进程则紧密关系到美、英、苏等国的国家安全。同时,日本为了扩大侵略战争,必然要同正在欧洲和非洲点燃战火的德意法西斯相互勾结,形成战略上的遥相呼应;德意法西斯要扩大侵略战争,也需要日本在远东相配合。这样,中国抗日战争如何发展,不仅将制约日本的侵略行动,而且势必对上述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对国际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形成及其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从中国抗战对世界主要大国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的影响的角度,对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些新的探讨。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经历了由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发展过程。其所以如此,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作为战争祸首的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战前相当长时间内都属于所谓“无”的国家(The“Have-nots”),财政经济力量脆弱,军事力量也不雄厚,自身实力同重新瓜分、争霸世界的野心有很大差距。这就决定,它们都没有能力一开始就独自发动世界性的全面战争,而只能先从以争夺区域性霸权为目标的局部战争开始,掠夺资源,扩充实力,抢占战略要地,摧折英、法、美等“有”的国家(The Haves)的侧翼,以战养战, 边打边准备。只有局部战争不断得逞,并在其过程中逐步勾结起来,结成尽可能紧密的侵略集团,将欧、亚、非各个战场连成一片,德、日、意才作为一个整体具备打世界大战的资格。因此,如果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在侵略者发动局部战争的过程中,尽可能拖住它们的手脚,打乱它们既定的侵略计划,并进而阻止和破坏它们的相互勾结,那么,局部战争就有可能被扑灭或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难于演变为世界大战。
    从这个角度观察问题,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中国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短期内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进一步争霸亚太地区的战略基地的既定侵略计划,迫使日本侵略者陷于“中国泥淖”,难以在欧战爆发前同德意结成紧密的军事性侵略同盟。
    从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和发动侵略战争的一系列文件材料及其侵略行动的实际发展来看,可以将它对外侵略的总构想概括为:“满蒙”--中国--亚太地区霸权。也就是说,第一步,侵占我国东北和内、外蒙古、既作为进一步侵占整个中国的前进基地,又作为“抵御苏俄”的“帝国国防的第一线”①。第二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排除列强在华势力,建立所谓“日华满政治经济统一体”,“以此作为大陆政策的基准”②。第三步,以整个中国大陆的战略资源为后盾(可能的话,甚至把苏联远东地区囊括进来),同美、英等国正面交锋,建立日本的“大东亚帝国”,亦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绝对霸权。
    在上述战略构想中,侵占中国是关键的环节。这是由一次大战后特定的国际格局、经济状况和日、中两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日本是个资源先天不足的小国,一次大战后又受到华盛顿体系的约束。日本法西斯知道,“要建立大日本的超级大国,显然有必要取得相应的领土或具有同等价值的东西”③。只有夺取“满蒙”乃至整个中国的丰富的战略资源,才能弥补日本侵略实力的相对不足,在争霸亚太地区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当时的中国则是弱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眼里,中国不仅是块肥肉,也是极易任其宰割的羔羊。1936年8月,日本陆军制订了1937 年度对华作战计划,准备以14个师团的兵力占领华北、华中、华南地区④。“七、七事变”后,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甚至向天皇保证,“中国事变一个月左右便可结束”⑤。
    可是,历史的实际发展却完全走到了日本侵略者愿望的反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虽然利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迅速占领我国东三省。但东北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抗战,使日军“东奔西走,真是席不暇暖”。“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展开了全面抗战。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陆续将其全部27个师团中的21个派到中国,仍不能解决问题。自1938年初起,中日战争已呈现出长期化的趋势。1月22日,近卫首相在一次讲话中承认,“离(中日)冲突结束还远得很”⑥。陆军大臣杉山元也发表了一个《长期作战声明》,要日军官兵“有长期持久作战的决心和准备”⑦。1938年10月,日军先后占领了广州和武汉,然而中国抗战并未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更是蓬勃发展。11月18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在《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指导战争的一般方针》中不得不确认:“期望(中日战争)早日达到解决的希望是不大的”,并被迫决定采取“长期持久的态势”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