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1931—1941年)(7)
(28)T·A·比森:《1931-1941年美国的远东政策》纽约1941年版,第85页;《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件》第371-372页;安德森:《美孚真空石油公司与美国的东亚政策,1933-1941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24页。 (29)维戈兹基等编:《外交史》第三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905-906页。 (30)美国舆论界当时普遍认为,“美国对中国一年的贸易额:还抵不上美国与日本打一星期仗的费用。”(《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件》第41页)美国决策当局“均认为(对日)实施禁运政策,将有遭受报复行动的严重危险,其性质可能使美国卷入战争。”(《和平与战争》第129-130页)英国首相张伯伦也担心,对日制裁会导致日本对东印度、香港、菲律宾实施“某种报复性打击。”(路易斯:《1937-1939年英国远东战略》牛津1971年版第244页。) (31)参见多罗西·博格:《美国与1933-1938年远东危机》哈佛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451-452页。 (32)例如,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就曾表示担心,日本若因完全陷入中国“而受到削弱”,将给苏联提供行动的机会。(格鲁:《使日十年》,纽约1944年版,第221页) (33)、(34)、(35)、(39)、(40)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19、22、23、29页。 (36)《1937-1939年英国的远东战略》第244页。 (37)《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6页。 (38)《六大以后》第1055页。 (41)《罗斯福与外交事务,1937-1939年》《影印文件集》纽约1979年版,第1358号文件。 (42)罗斯福总统仔细听取了这些报告,并出于政治考虑,对中国提供了“桐油贷款”等财政支援。1939年7月,美国政府又宣布废止美日商约。 (4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69页。 (44)、(46)、(47)F·戴维斯和E·K·林德赛:《战争是怎样到来的,从法国沦陷到珍珠港,美国白皮书》纽约1942年版,第157页。 (45)《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件》第220-221页;累顿和寇克利:《全球的后勤防务与战略,1940-1943年》华盛顿1955年版,第33页。 (48)赫尔:《赫尔回忆录》第一卷,纽约1948年版,第911-912页。 (49)J·P·拉布:《罗斯福与丘吉尔》纽约1976年版,第339页。 (50)劳伦斯·肖普和威廉·明特:《帝国智囊团,对外关系委员会和美国外交政策》(中译本)第123、125-126页。 (51)、(53)《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99页。 (52)、(58)崔可夫:《在华使命》(中译本)第81、36页。 (54)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中译本)第542页。 (55)转引自《党史研究》1982年第1期。 (56)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 (57)1940年8月1日莫洛托夫的对外政策报告:《真理报》1940年8月2日。 (59)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卷,第67-68页。 (60)《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