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15)(日)芳贺登:《批判近代日本史学思想史》,第44页,第44页,第46-47页。 (16)(19)坂本太郎著、沈仁安等译:《日本的修史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第150页。 (17)(18)(20)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研究会编、北京编译社译:《日本历史讲座》,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卷《日本史学史》,第97页;第100页;第100-101页。 (21)(22)琢本哲山:《汉文丛书·日本外史》,上卷,第827页;第821页。 (23)(24)(25)钱怿(子琴)评注:《日本外史》,上海读书堂1889年版,赖氏藏版的“外史例言”,第4页;第5页;第5页。 (26)琢本哲山:《汉文丛书·日本外史》,下卷,第1045-1046页。 (27)(28)(31)(日)芳贺登:《批判近代日本史学思想史》,第49页;第47页;第47页。 (29)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页。 (32)(33)(34)(日)中村久四郎:《近世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史学杂志》,第25篇,第3号(大正3年),第288-291页;第288页;第291页。 (30)(35)(36)(37)(38)钱怿(子琴)评注:《日本外史》,裘玉谿“日本外史序”第3页;钱怿“序”,第2-3页;“总评”,第3页;“凡例”第2页;“总评”第4页。 (39)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第11页。 (40)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第2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