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物价水平虽然记录中以关中居多,但是据《贞观政要》的记载,“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则这样丰富的物质供给应该是相当普遍的,而江淮地区也处于其中,有关的粮食价格应该和两京相差不致太远。 从乾封三年(666)到开元元年(713)物价始终维持相当高的水准。 乾封元年(666)米帛涨价。(《旧唐书》卷48《食货志》) 咸亨元年(670)八月,谷贵,禁酒。(《新唐书》卷3《高宗纪》) 仪凤四年(679)夏米粟价格上涨。(《旧唐书》卷48《食货上》,《旧唐书》卷88《韦思谦传》) 永隆二年(681)雍州,米价上涨。(《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永淳元年(682)四月,关中米斗300。五月,米斗400。(《通鉴》卷203)六月,长安米斗220文。(《旧唐书》卷《五行志》) 神龙元年(705)夏,谷价上涨。(《新唐书》卷109《宗楚客传》) 神龙二年(706)长安谷贵。(《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 景龙元年(707)谷贵。(《通鉴》卷208) 景龙三年(709)关中米斗百钱。(《通鉴》卷209) 先天元年(712)长安物价上涨。(《册府元龟》卷501) 先天二年(713)物价上涨。(《旧唐书》卷99《严挺之传》) 这一时期米价最高点是在高宗永淳元年,1斗米400钱,中宗睿宗时期米价最高为100钱。比起贞观、永徽时是增长了几十倍。 开元年间,物价又开始回落。 开元十三年(725),山东米斗13钱,青、齐谷斗5钱。长安、洛阳米斗不足20钱,面32钱,1匹绢210钱。“自后天下无贵物”。(《通典》卷7) 洛阳米斗10钱,青、齐米斗5钱。(《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洛阳米斗15钱;青、齐米斗5钱,粟3钱。(《通鉴》卷212) 开元二十八年(740),长安、洛阳1斛米不满200,即米斗不到20钱;1匹绢同样不满200。(《通鉴》卷214) 长安米斛不满200。(《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天宝五载(746),米斗13钱,青、齐间3钱;1匹绢200钱。(《新唐书》卷51《食货一》) 按照以上记载,则开天时米价每斗不超过20钱,绢每匹不超过210钱,大多时候在200钱左右,整个玄宗时期物价都相当稳定,山东一带的米价最低,差不多在每斗5钱左右,长安、洛阳则在10余钱上下,绢价很稳定。⑨而且当时天下都很富庶,江淮地区应该也和这种物价水平差不多。 唐后期的变化似乎更加剧烈一些,首先来看米价: 乾元二年(759),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米斗7000。(《旧唐书》卷48《食货上》) 乾元三年(760),米斗1500。(《新唐书》卷35《五行二》) 宝应二年(763)京师米斗1000。(《旧唐书》卷127《刘晏传》) 广德(763左右)初,“永嘉米贵,斗至万钱。”(《太平广记》卷337,以下简称《广记》)。 永泰元年(765),米斗1000。长安一度至万钱,之后米斗1400,“他物称是”。(《旧唐书》卷11《代宗纪》) 永泰二年(766)“往年(开天时期)粟一斛,估钱四百犹贵;近年粟一斗,估钱五百尚贱”。(元结:《问进士》,《全唐文》卷380) 大历四年(769),“京师大雨水,斗米直八百,他物称是。”(《唐会要》卷44《水灾》) 大历五年(770)“七月,京畿饥,米斗千钱。”(《通鉴》卷224) 建中元年(780)以后米斗200。(李翱:《疏改税法》,《全唐文》卷634) 建中元年(780)以后粟每斗超过100文。(李翱:《进士策问第一道》,《全唐文》卷634) 贞元初(785),“关辅宿兵,米斗千钱”(《新唐书》卷59《食货三》) 贞元三年(787),米斗150,粟80。(《通鉴》卷233) 贞元三年(787)七月,李泌奏对以粟斗150。(《通鉴》卷232) 贞元八年(792)陆贽上言,江淮因为水灾,米贵加倍,斗米150,京师米斗37,京畿附近不过70。而运到京师的江淮米每斗350。(《通鉴》卷234)⑩ 元和三年(808)七月,宣州米斗200。(《通鉴》卷237) 元和五年(810)左右,粟一斗价不出20。(李翱:《进士策问》,《全唐文》卷634) 元和六年(811)米价格出现最低每斗2钱。(《通鉴》卷238) 元和十五年(820),米一斗50,(李翱:《疏改税法》,《全唐文》卷634) 文宗大和三年(829)“江淮诸郡所在丰稔,困于甚贱,不免伤农”。(《唐大诏令集》卷111《令御史巡定诸道米价敕》) 开成五年(840),登州蓬莱县,粟米一斗30,粳米一斗70。莱州,粟米一斗50,粳米一斗90。青州北海县,米一斗60,小豆一斗35。从莱州文登县到青州,粟米一斗80,粳米一斗100。齐州禹城县粟米一斗45,粳米一斗100,小豆15,面78。(《入唐求法巡礼行纪》) 大中咸通(847-873)间,“每年江淮运米至京,水陆脚钱,斗计七百。京国米价,每斗四十。”(《广记》卷499) 咸通九年(868),“淮南米斗直钱二百。”(《通鉴》卷251)(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