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三年(887)四月,扬州米斗万钱。(《新唐书》卷39《五行志》) 光启三年(887)三、四月,扬州战事,城中无食,米斗50缗(5万钱)。(《新唐书》卷186《高骈传》) 光启三年(887)四月扬州米斗4万;十月,米价减至3000。(《旧五代史》卷134《杨行密传》) 光启三年(887)八月扬州“通犀带一,得米五升,锦衾一,得糠五升。”(《通鉴》卷237) 光启三年(887)十月,米斗直钱五十缗,(《通鉴》卷257) 光启(885-887)中,润州米斗500文。(《说郛》卷5《传载》) 大顺二年(891)四月成都米每筒(径寸半,深五分)百馀钱。(《通鉴》卷259) 第一个时期是从756年安史乱起到大历五年(770),正常的价格是每斗米800钱到1 000钱之间,其时出现了米价的第一个高峰点,即安史之乱后,最高值达到米斗万钱,长安和江南的永嘉郡都出现过这个价格。 第二个时期是从770年以后到贞元初(785),其时米价最高1 000钱,都出现在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最低则在160-170钱。(12) 第三个时期是从贞元三年(787)到咸通末(873),这一时期的米价比较稳定,也是唐后期五代米价最低的时期。最高价是每斗200钱(或250钱),都出现在江淮;最低价格是每斗2钱,不过仅一见,正常价格从每斗40、50钱到70、80钱,贞元八年(792)以后北方米价持续低价,大多低于100钱。(13) 第四个时期是从光启三年(887)到唐末,当时江淮地区动荡不安,米价经常暴涨,正常价格也在500到3000左右,最高可以达到每斗4、5万钱。 再看一下绢价: 肃宗到代宗广德二年(764),匹绢万钱。(14) 永泰二年(766)“往年(开天时期)帛一匹,估钱五百犹贵;近年帛一匹,估钱二千尚贱”。(元结:《问进士》,《全唐文》卷380) 大历中(766-779)绢一匹价近四千。(权德舆:《论旱灾表》,《全唐文》卷488,《上陈阙政》大致相同。) 大历中(766-779),绢一匹值2700余。(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卷5引《大正藏》代宗朝《进造文殊阁状》) 建中元年(780),匹绢4000文。(李翱:《疏改税法》,《全唐文》卷634) 建中元年(780)左右,匹绢3200文。(《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建中元年(780)时,匹绢3000。(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卷40《论变盐法事宜状》) 建中元年(780),帛一匹超过2000。(李翱:《进士策问第一道》,《全唐文》卷634) 贞元十年(794)匹绢1500-1600文。(《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新唐书》卷58《食货二》同。) 贞元十四年,(798)匹绢800-900。一说贞元十九年(803)。(《全唐文》卷488权德舆《论旱灾表》,《上陈阙政》大致相同。) 元和五年(810)左右,帛一匹低于800。(李翱:《进士策问第一道》,《全唐文》卷634) 元和十五年(820)匹绢不过800。(李翱:《疏改税法》,《全唐文》卷634) 长庆二年(821),绢匹直800。(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卷40《论变盐法事宜状》) 开成三年(838)在扬州“更买白绢二匹,价二贯”。则匹绢1000文左右。(《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其间,绢一匹700,铀一匹800。(《全唐文》卷651元稹《为河南百姓诉车》) 第一个时期是从安史乱起到建中元年(780),其时绢价较高,在2000-4000钱之间。关于780年的绢价有好几种说法,且多见于时人的奏疏,可信度应该很高。李翱说是每匹4000钱,陆贽、韩愈分别提出的是3200钱和3000钱。这是很大的分别了,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绢的不同等级造成的价格差异,但是他们在提到810年和820年的绢价格时却是相当一致的,在800钱左右,可见800钱应该是当时市面上最常见的绢价,就像开天时期200钱左右的绢价一样;因此780年的绢价差异应该也不会是因为等级引起的。我认为更有可能是由于两税法造成的绢价回落。 第二个时期是从贞元十年(794)到唐末,绢价继续回落。自贞元十四年(798)以后到唐末,绢价基本在1000钱以下,而且无论是京洛或者江淮,价格都相差不多。这段时间也是绢价最稳定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五代后期,江淮的绢价又有所上升。 和米价相比,绢价不会因为粮食的丰歉而立刻有所变化,唐五代绢价最高的时期就是安史之乱后,这种因战乱引起的物资短缺所持续的时间也很有限。总的说来,唐后期和五代时期绢价比起米价来要稳定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