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句容茅山的兴起与南朝社会(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魏斌 参加讨论

(65)据新茅君传所记,汉代朝廷曾三次封赐或修庙,分别是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七月,“遣使者章邕赍黄金百镒、铜钟五枚,赠之于句曲三仙君”;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遣使者吴伦赍金五十斤,献之于三君”;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敕郡县修庙。(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卷11《稽神枢第一》,第360-361页)这些记事完全不见于东汉文献,薛爱华认为是撰述者虚构,参见Edward H.Schafer,Mao Shan in T'ang Times,p.4.其意图可能是借朝廷权威“宣示”三茅君早在汉代已定居茅山。
    (66)前面提到杨羲曾抄写《关中记》。此外,他对茅山的地理环境也做过实地考察,其与许谧书信称:“不审尊马可得送以来否?此间草易于都下。彼幸不用,方欲周旋三秀。数日事也。”所谓“三秀”,即指茅山三蜂,陶弘景注云:“凡云三秀者,皆谓三茅山之峰,山顶为秀,故呼三秀也。”(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卷17《握真辅第一》、卷2《运象篇第二》,第535、67页)
    (67)杨羲的籍贯尚不确定,《真诰》卷20《真胄世谱》称其“本似是吴人,来居句容”,“本似是”云云,说明陶弘景对此是抱有疑问的。(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第592页)此外,有关杨羲的几种晚出传记,在提及籍贯时亦颇为模糊,如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106《杨羲真人传》称“不知何许人也”(第2317页);《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则未提及籍贯(《道藏》第34册,第475-480页);《三洞群仙录》卷2“杨君司命”条引《真诰》,记为“句容人”(《道藏》第32册,第243页);《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4《杨羲》称“似是吴人”,与《真诰》相同。(《道藏》第5册,第238页)
    (68)三茅君籍贯是咸阳南关,值得注意的是,《真诰》中有不少神仙来自关中,如杜契、陈世京、乐长治、孟先生等,鲍靓先世似乎是京兆杜陵人。(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第421、424、380页)许迈提到的茅山仙人陈安世也是京兆人。(《太平广记》卷5“陈安世”条,第37页)
    (69)《真诰校注》卷19《翼真检第一》,第572-574页。许谧去世后,由其孙许黄民收集保存,“亦有数卷散出在诸亲通间”,在句容有小范围流传。元兴三年许黄民携赴剡县,居于马朗家,“于时诸人并未知寻阅经法,止禀奉而已”。义熙年间晋安郡吏王兴写有两通,一由孔默携回建康,后“焚荡,无复孑遗”。一由王兴自携,后“遇风沦漂”,仅余《黄庭》一篇。可知杨、许降神后的几十年间,这批资料的流传是很有限的。参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28页。
    (70)王文清对杨、许所书上清经很有兴趣,曾从句容葛永真处得到杨羲书《王君传》,还在大明七年饥荒少粮时,以“钱食”从句容严虬处求得许翙书《飞步经》。(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卷20《翼真检第二》,第581页)这两种资料应当就是“数卷散出在诸亲通间,今句容所得者是也”。
    (71)杨、许降神在当时并非秘密。《真诰》卷17《握真辅第一》“今具道梦”条陶弘景注称:“于时诸贵游或闻杨降神,信者多所请问,不信者则兴诮毁,故有此言以厉之。”(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第540页)其时许谧尚在官场任职,降神的一些内容可能因此有所流传。
    (72)参见都築晶子:《六朝後半期にぉける道館の成立》,第317-352其。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小林正美推测或许与刘裕对孙恩、卢循之乱的镇压有关。(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关于刘宋时期江南道教的变化,另可参见唐长孺:《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山居存稿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82-201页。
    (73)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卷19《翼真检第一》,第572-575页。早期灵宝经也受到上清经的影响,参见Stephen R.Bokenkamp,"Sources of the Ling-pao Scriptures," in M.Strickmann,ed.,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vol.2,MCB XXI,Bruxelles,1983,pp.434-486;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0-220页。刘宋以后灵宝经的广泛流行,可能也会促进上清系神仙知识的传播。
    (74)《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纪》,第251页。裴骃为裴松之之子,《史记集解》撰述的具体时间不详。
    (75)《周氏冥通记》卷3“七月十八日夜”条陶弘景注,参见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編:《周氏冥通記研究(訳注篇)》,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3年,第183-184頁。
    (76)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卷11《稽神枢第一》,第366页。
    (77)蒋负刍、薛彪之事,均见《上清道类事相》卷1《仙观品》引《道学传》,《道藏》第24册,第877页。
    (78)《茅山志》卷15《采真游》、卷20《录金石》,《道藏》第5册,第617、63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