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英属北美殖民地契约移民性质新论(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梁茂信 参加讨论

在此背景下,审视契约工的逃跑问题同样不能一概而论。从整体上看,各地契约工逃亡率并不是很高。在1643-1675年的弗吉尼亚诺福克县,逃跑的契约工仅为42人次,年均不到该县契约工总数的1%。在1654-1675年的兰开斯特县仅为48人次,年均2.55%。在1646-1675年的约克县为37人次,年均不到1.8%。如果扣除多次逃跑的契约工人数,真正逃跑的概率就更低。(109)此外,根据笔者对1730年、1740年和1750年宾夕法尼亚出逃契约工资料分析:(1)其中既有欧洲移民,也有土生劳工,多数是学徒。(2)从民族背景看,爱尔兰移民居多,不少人逃跑时顺手牵羊,或将雇主家产抢劫一空。一位名叫爱德华·霍顿(Edward Hauton)的契约工来到殖民地的最初7年间,因难以管教,曾被转卖5次,累计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时将雇主家产洗劫一空。(3)有些人到殖民地后就下船逃跑,还有些是被雇主购买后的第二天逃跑。总之,为雇主服务未满一个月就逃跑的比例占当年逃跑总数的30%以上。(4)30岁以下的非熟练劳工占逃跑者的70%以上。(110)不可否认,上述逃亡者中间,确实有些是为了躲避雇主的残酷压榨,有些是在诉求法律援助的努力失败后不得已而为之。他们的行为应得到道义上的支持。但同样不能忽略的是,未履行义务就违约逃跑的行为有背信弃义之嫌。无论属于何种原因逃跑,学术分析都不应管窥蠡测,以偏概全,否则有悖史实。
    综上所述,契约工制度源于英国,是英属北美殖民地解决劳动力供给的有效方式。它作为与当时经济形态相一致的劳动制度,是以家庭作坊为特征的原工业化时代向以工厂制度为标志的机器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市场的过渡形式。契约作为劳工就业的凭据,是建立在个人自愿和同意原则基础之上雇佣制度。殖民地颁布的保护雇主和契约工权利的法律,特别是其中有关自由证书与契约诚信的规定,构成了维护殖民地社会稳定、规范劳动市场的法律体系。契约工所拥有的接受教育权、司法起诉权、出庭作证权和拥有财产权等等,都表明他们不是出卖了人身的奴隶。尽管如此,各类罪犯、战俘、不同政见者和流民被强行充当学徒和契约工的法规表明,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契约工制度中仍然存在着封建残余的成分。因此,当北美革命爆发后殖民地各方围绕黑奴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各地却在修订并加强契约工制度。通过契约工制度,成千上万的欧洲移民从经济资源稀缺、生活贫困或个人发展空间有限的母国来到了土地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北美殖民地,这为他们摆脱贫困、向社会上层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①英文indenture是指一种有骑缝线的“双联契约”,缝线两侧的合同一式两份,签约双方各持一份。合同期满后,雇主在自己持有的合同上签字,证明另一方已如约尽职并成为自由人。而“servant”除作为公函和信件中的套语外,涵盖了13-17世纪英国社会上的许多职业:(1)泛指王室的宫廷内侍、贵族和地主的管家等高级职业。他们有丰富的专门知识和较高的社会地位。(2)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服务职业,其中既有“服务于单一雇主”的劳工,也有计件收费、且同时服务两位或更多买主的工匠,他们都是如约服务的人。(3)在狭义上指与雇主居住在一起的工资工人,其服务期限有几个星期、半年或一年,多数未成家立业。参见梁茂信:《近代早期英国契约工制度的形成及其性质》,《求是学刊》2010年第4期,第128-129页。本文中使用的概念是指狭义上的契约工。
    ②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页;李世雅:《北美殖民地的契约奴移民》,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400页;陆镜生编著:《美国人权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第82页;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刘绪贻、李世洞主编:《美国研究词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33页;杨生茂、张友伦主编:《美国历史百科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张红菊:《试探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的形成》,《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第90-95页。
    ③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7页;邓红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契约奴役制度》,《世界历史》1990年第1期,第21-28页;何顺果:《美国史通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0-21、24-25、30-31页;齐文颖主编:《美国史探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3、18、26-27、49-51、166-167页和第197页;张聚国:《美国史学界有关奴隶制度起源的争论》,《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第125-133页。
    ④国内成果中,李剑鸣的观点及其“契约劳工”概念与笔者接近,但笔者认为制度中的“雇佣性质”论述还应加强。参见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7-108、191-202页;类似的观点见黄安年:《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1-64页;高春常:《英国历史传统与北美奴隶制的起源》,《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98、10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