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观念与热点的转换:清前期政治史研究的道路与趋势(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清史研究》2015年第2期 刘凤云 参加讨论

    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政治叙史体系的建立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中国开创的“新史学”,五四以后,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郭沫若、侯外庐、胡绳、吴玉章、刘大年、尹达等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将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中,开启了崭新的史学研究范式。例如,范文澜的“历史的发展不是由英雄豪杰,而是由于生产力的增长发展”(16)的论点,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英雄史观的否定,以及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解释模式的认同。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里一切生产力,一方面既还保有发展的余地,另一方面自然不会有新的生产关系出现,那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农业经济将遵循着老公式缓慢地进行。”(17)其论点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国以后,唯物史观更是被全面地应用到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侯外庐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自序中明确指出:“中国丰富的哲学遗产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作出科学的总结。”(18)
    任何学术研究都摆脱不了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清史研究的道路亦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新中国,是以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劳苦大众的政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阶级分析方法,以及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学说,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新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话语权,在建国初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农民战争史,近代史上的反压迫、反侵略的革命斗争研究也在不断升温。(19)五六十年代的清史研究正是在这一环境下展开的。
    正是在这种政治需求中,建国初期10余年间的历史学,经历了对中国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历史人物评价等诸多理论问题的学术争鸣。也正是在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观的指导下,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社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提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战争的“最高峰”。(20)由此掀起史学界对历史上农民战争的研究热潮,清朝历史上的白莲教起义、捻军及回民起义、义和团运动等都受到格外重视,得到不同程度的深度“挖掘”。而发生在晚清史上的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也由于反压迫、反侵略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需要,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线。当时,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大都将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晚清,如范文澜,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研究,他于1945年在延安时完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写作,阐述了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01年义和团爆发这61年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书中诸多论断及观点奠定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格局。又如刘大年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稿》一、二、三册,着重于中国近代史和历史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强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在于认识历史如何规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而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更是清代政治史中的亮点之作。
    随着近代史研究备受重视,研究细化,成果不断增多,以鸦片战争为界将清史前后分割的历史断限也更加固定成型。
    当然,这一时期的清朝政治史研究并未完全停止,形成了一种重史实考据的潜流。诸如,郑天挺对于清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的分析,(21)王钟翰对清朝重大史事的考证,(22)以及商鸿逵的“康熙平定三藩”、“明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等诸文,(23)都以微弱的声音强调着这一领域的存在。但这些研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大环境中不过是大海中的小小浪花而已,其涟漪也自然汇入到“起义”与“革命”的大潮中。清前期的政治史研究还是属于一个亟待开垦的蛮荒领域。
    80年代文革结束后,政治史方迎来了研究者的春天。清史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表现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论著激增诸方面,专门的学术刊物《清史研究》、《清史论丛》问世,一大批前辈学者与新人耕耘于此。
    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度的清史之作。1980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发行《清史简编》为肇端之作,此后有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第一、二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4年),以及自80年代开始撰写、至90年代陆续出版的,王戎笙主编的《清代全史》十卷本和林铁军等主编的《清史编年》多卷本。此外,还有几乎囊括清代重要历史人物的《清代人物传稿》,上下编各十卷等。这些成果皆系众人研究的精华荟萃,传统史学的纪传、编年、通纪等史学编纂体例被应用其中,代表了当时清史学界的最高研究水平。而李洵的《明清史》,王钟翰的《清史杂考》,谢国桢的《南明史略》,莫东寅的《满族史论丛》,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郑天挺的《探微集》、《清史简述》,周远廉的《清朝开国史研究》,张晋藩、郭成康《清代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等,(24)则以争鸣的形式成为个人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更是难以数计。
    在上述研究中,有三项研究值得一书。一是清前史有关社会性质、主要社会矛盾,以及民族起源等方面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对清朝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三是对明清之际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认识的深入。而这些研究的理论聚焦又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对社会演进与历史变革、忠君与爱国等宏观问题的论述上,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