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如何认识清朝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问题。对该领域的考察,不但直接关系到对清朝历史地位及康乾盛世的评价,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疆域和版图,这一点在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如果说还存有分歧,那就是如何看待清朝统一的历史进程、国家为统一实施的政策以及统一带来了哪些后果等。一种可以代表主流的观点认为:清朝统一西北等边疆,“是一场维护统一的战争,是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相适应的,战争的结果,巩固了西北边疆,有力地遏止了沙俄和英国殖民势力的入侵。”(61)1993年出版的《清代全史》,系邀集国内顶级学者协力写作、为代表当时清史研究水准的学术著作,书中也充分肯定:清朝对准噶尔分裂势力的平定,“结束了北部边疆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统一使清朝“用民族团结筑成了一道新的长城,抵御外国殖民主义者对我国的侵略,这是清代统治的伟大功绩。”(62)此外,学者还指出:正是“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清代社会出现了经济的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国防巩固,清王朝成为当时亚洲头等强盛的封建国家,从而在清代前期有效地抵御了西方资本殖民势力。”(63) 但是在如何认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上,学界却存在严重分歧意见。王思治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对清朝绥抚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以及用兵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政治军事行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其论点多集中在《十七世纪末西北边疆局势述论——噶尔丹分裂势力的兴亡》(64)一文中。他认为,17世纪末清政府为解决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问题前后历时一个世纪,这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分裂势力的大战。而由于噶尔丹与沙皇俄国相勾结,清政府的平准也就具有了抵御外来势力的内涵。但是,成崇德明确表示不能接受这一观点。他说:谈论统一自然要提到分裂,如果没有统一,也就谈不上分裂。“许多学者认为,准噶尔与沙俄建立联系,对抗清朝的统一,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应属于分裂政权,我不同意这一说法。”他指出,17世纪中叶准噶尔建立的政权不隶属于其他任何政权,与清朝之间是国家尚未全部统一时期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清王朝入主中原,已经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地位,准噶尔保持遣使进贡,就是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承认和支持,准噶尔与清朝对抗,不是为了分裂国家,而是要推翻清朝取而代之。”“在清朝尚未实现全国的大一统,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之前,边疆民族政权、部落与邻国、邻落建立联系是正常的。”“准噶尔游牧地北邻俄罗斯,与俄国发生通使关系是正常的,不能仅仅根据双方遣使频繁与否这种表面现象,而简单地判定是非。”(65) 冯尔康也认为,在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存在左的倾向。他说:“社会流行‘凡是现在国内的56个民族,都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民族’之说。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员,历史追得越古越好,似乎多民族国家是天生的,而不是发展中形成的。因此讲到蒙古人一支的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就说他是叛乱,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并不顾及他并非清朝臣民的事实。对满人作为统治民族的清朝,早期人们为表达政治上的不满情绪,称之为‘满清’、‘满清政府’,而后为了民族团结,又不让称‘满清’了。这类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令学者在研究清史时不能不受其影响,时而是‘东’,时而又是‘西’,没有个准谱。不能以应从现在‘民族团结’出发叙说历史,而掩盖历史上的民族斗争。其实多民族国家是在斗争中融合形成的。”(66) 上述认识的差异,所反映的是研究中对理论认知的不同,同时也提出了应该划分学术研究与政治之间界限的客观要求。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注意力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普遍规律等大而空洞问题的关注了,对固有的学术定见也已经开始了新的思索。而学术质疑的背后,是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随着问题的设置,带动的将是学术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