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观念与热点的转换:清前期政治史研究的道路与趋势(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清史研究》2015年第2期 刘凤云 参加讨论

    第三,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
    明清之交,明军、清军及农民军等社会各种势力逐鹿中原,阶级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政治与军事冲突尖锐而激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也是千姿百态。清军入关后,明朝官员将领的分化尤其剧烈,仅就其对清王朝的政治态度而言,有人始则抗清最终战败降清,有人则战败自焚,有人降清后甘为鹰犬,继而复叛、反复无常,有人痛恨农民军,又与清军血战到底,有人先降农民军继而又降清,还有人以遗民自诩,志不仕清。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成为摆在学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80年代,学界对明清之际的人物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有人以民族气节为标准在降清与抗清者之间划线,有人以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为判人准则,还有人坚持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论是非。这些认识既涉及理论问题,也有史实考订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评价明清之际投降清朝的“贰臣”,更是考验着学术界的眼力。对此,学术界争议很大,或谓其大节有亏,或谓其乃弃暗投明,可谓针锋相对。
    王宏志在《论贰臣》中指出,清朝用儒家的传统气节观把降清的汉官汉将,划入“贰臣”之列,贬斥他们“大节有亏”。我们不加分析,甚至歧视,是不妥的;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也不科学。他强调要对这一群体进行具体分析,指出:贰臣“这些人大都对新王朝的统一安定起了重要作用”,而那些不愿仕清的故明士大夫,表现出“狭隘民族思想”,也“不值得称道”。(52)张玉兴对上述观点持强烈反对意见。认为明清易代之际所涌现的忠贰两大人群,其忠义人群体现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爱国、报国之情,爱国是一切忠义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叛贰者的卑污与丑行,是他们只为一己之私,便叛卖国家、民族与人民的行径。“清代贰臣自然有贪生怕死、变节求生的共性。他们降后金—清之后,助纣为虐,替满汉地主阶级杀戮人民”,(53)故不能给予肯定。
    王思治在《关于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一文中,从理论上探讨了评价的标准,认为对明清之际的人物评价不能设统一的评判标准,“贰臣”之说出自乾隆皇帝,“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清统治者的标准之不足为训。”王思治指出,“清军入关,清王朝的建立,重建统一的中央政权,结束分裂恶战的局面,从当时历史的大局来看,是应予肯定的,这也是评定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他同时强调,“由于历史的复杂性,不能因为肯定清的统一,对降清者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肯定。反之,凡抗清者一律否定。”抗清斗争中所包含的“爱国”之举当然是不应否定的。自然,反复无常而无一定信念者不在此列,而那些为求一身高官荣禄而降清者也不应肯定。(54)他举例说,以多尔衮和史可法为例,他们虽然是战场上厮杀的对手,彼此势不两立,却各有其不同的历史地位,多尔衮以为完成国家统一立功而载入史册,史可法血战不屈的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以立德名垂青史。这种评价,注重了历史的“客观性”,不再给历史人物贴上英雄、忠臣、叛徒、汉奸等标签,纠正了以往历史人物评价上的片面性。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清史研究,除了上述列举的讨论之外,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综观考察,即所谓的“革命叙事”,不同程度地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诸如历史规律、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历史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向纵深给予了推进,对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与前一阶段相比,纯粹考证的研究有所减少。此外,由于信息交流的不畅,致选题集中,研究重复率过高。为适应政治需求,先立论后史料的命题作文式研究也参差其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