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国内学界对普鲁塔克的关注,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最早始自梁启超先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02页)。此后至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个别单篇译文或部分传记选译集(吉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世界古代史资料选辑》[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吴于廑编:《普鲁塔克〈传记集〉选》,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至80年代,学界又陆续翻译了一些新的传记篇目,有关普鲁塔克及其著作的介绍性文章亦开始出现,其中不乏对普鲁塔克和司马迁传记特点的中西比较研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编:《世界古代史译文集》,内蒙古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版,第194-330页;郭圣铭:《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历史教学》1983年第1期;赵平:《普卢塔克和他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文化译丛》1988年第1期)。1990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传记译本《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卷以来,普鲁塔克传记的史学意义和特点受到关注(郭小凌:《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史学意义》,《史学集刊》1995年第3期)。新世纪以降,开始有学者讨论普鲁塔克的散论作品及其伦理思想(包利民、张东锋:《普鲁塔克与共和德性》,《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最近十年,普鲁塔克的传记手法及传记作品的体例特点、史学价值等问题得到深入探讨,而普鲁塔克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亦成为新的关注热点(王成军:《中西古典史学的对话——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传记史学观念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冯亚:《普鲁塔克政治观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张轩辞:《通向哲学之路的诗——普鲁塔克首章解读》,《求是学刊》2013年第2期)。 ②中文语境下这一名称虽始自台湾学者吴奚真,但商务本出版前后大陆学界对著作称谓的变化相当明显。此外,吉林出版集团在2009年引进台湾学者席代岳先生的传记译本全集《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版国内第一个全译本时,编者对译本名称亦“名从惯例”,改为《希腊罗马名人传》。见吴奚真译:《希腊罗马名人传》,台北国立编译局1984年版;席代岳:《希腊罗马名人传》“编者前言”,吉林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页。 ③郭小凌:《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史学意义》,第58页注l。亦见于其后有关普鲁塔克的论述(郭小凌:《克里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④Suidae lexicon,Lambda 96,ed.A.Adler,Lipsiae,1933. ⑤有关书目抄本、印本及其渊源关系,见J.Irigoin,“Le Catalogue de Lamprias:Tradition Manuscrite et Imprimées”,Revue des Grecques,tome 99,1986,pp.318-331。 ⑥M.Treu,Der Sogenannte Lampriascatalog der Plutarchschrifte,Waldenburg in Schlesien,1873,p.54. ⑦书目的首个单行本由出版商约翰纳·普莱托利乌斯(Johannes Praetorius)于1589年在奥格斯堡刊印出版。编者为书目冠以标题“兰普里亚斯[所记]关于凯罗奈亚人普鲁塔克的著述,现首次以希腊语和拉丁语刊印出版”,成为《兰普里亚斯书目》这一名称的最早成文依据,见D.Hoeschlius,Lamprias de Scripts Plutarchi Chaeronesis,Et Graece & Latine nune primum editus,Augusta Vindelieorum,1597。 ⑧西方古典目录学著作,以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城“缪斯宫”学人卡利马科斯(Kallimachos of Cyrene)编纂的120卷巨著《书目》(Pinakes)为成型的巅峰之作。这一群书目录以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藏为基础,囊括了当时已知古风、古典以及希腊化早期所有希腊著作家的作品,成为后世相关记载的主要史料来源;而其按体裁分门别类、门类内部按著作家名称首字母排序、介绍著作家生平、并对著作加注的目录编撰体制(biobibliogrpahy),也基本成为后世目录学著作效仿的典范。参见R.Blum,Kallimachos:The Alexanderian Library and the Origins of Bibliography,translated by H.H.Wellisch,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1,p.216 n.72,p.182。 ⑨C.P.Jones,“Towards a Chronology of Plutarch's Works”,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Vol.56,Parts 1 and 2,1966,p.72. ⑩F.H.Sandbach,Plutarch's Moralia,vol.xv,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p.2-3; J.Irigoin,“Le Catalogue de Lamprias:Tradition Manuscrite et Imprimées,pp.321-323. (11)M.Treu,Der Sogenannte Lampriascatalog der Plutarchschrifte,pp.7-16.书目中阿拉伯数字的编目传统始于1597年书目的首印本,该版希腊原文用希腊字母排序,拉丁译文则以阿拉伯数字标示。 (12)本文依新近的通行本,由桑德巴赫(F.H.Sandbach)校注,初刊于《托依布纳希腊罗马文献丛刊》(Bibliotheca Scriptorum Graecorum et Romaorum Teubneriana),见F.H.Sandbach,Plutarchus Moralia,vol.vii,Leipzig,1967,pp.1-10;后又编入《洛布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见F.H.Sandbach,Plutarch's Moralia,vol.xv,pp.8-28。齐格勒在《保利古典学百科全书》(Paulys Real-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普鲁塔克”专条中收录《托依布纳希腊罗马文献丛刊》1896年由伯纳达基斯整理的书目(G.N.Bernardakis,Plutarchi Chaeronensis Moralia,vol.vii,1896,pp.473-477),见K.Ziegler,“Plutarchos”,Paulys Real-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xxi,Stuttgart,1951,pp.696-701。而《比代古典丛书》(Collection des Universités de France publiée sous le patronage del'Association Guillaume Budé)中亦有录入,见R.Flacelière,Plutarque Morales,tome I, partie,Paris:Les Belles Lettres,1987,pp.cccxi-cccxviii。 (13)parallēloi为形容词parallēlos复数形式,后者源于动词paraballō,具有并置和比较等意项。普鲁塔克对此名称的使用,见《提修斯传》(Theseus)1.1,《佩洛皮达斯传》(Pelopidas)2。 (14)“proem”源自prooimion,意为序言、开场白,多用于古希腊悲剧作品;synkrisis源自sugkrisis,意为综合比较。现存22个对传中,13对有正式的“导论”,有4对缺失“合论”。 (15)罗马显贵,皇帝图拉真的重臣,曾在公元99年、102年、107年担任执政官。普氏在著作中多次提及,除《对传》外,散论作品《对饮集》(Sumposiakōn problēmatōn biblia)亦是对其的题献之作,见《提修斯传》(Theseus)1.1;《狄昂传》(Dion)1.1;《对饮集》1.1。 (16)《阿拉图斯传》的题献对象为波吕科拉泰斯(Polycrates),因仅在此传中提及一次(1.1),相关信息不详。《阿尔塔薛西斯传》并非题献之作。关于这两传的介绍,见E.Almagor,“The Aratus and the Artaxerxes”,in M.Beck(ed.),A Companion to Plutarch,Wiley-Blackwell,2014,pp.278-291。 (17)依普鲁塔克自述,可大致确定对传写作的相对顺序,见C.P.Jones,“Towards a Chronology of Plutarch's Works”,pp.66-73。 (18)H.N.Fowler,Plutarch’s Moralia,vol.x,Loeb Classical Library,1960,pp.342-343. (19)有关西方古典文献传承沿革的论述,参见张强:《西方古典著作的稿本、抄本和校本》,《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以及L.D.Reynolds & N.G.Wilson,Scribes and Scholars:A Guid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4[th] edi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2013,pp.34-36。 (20)K.Ziegler,“Plutarchos”,p.7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