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中国人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发生学的再思考(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尹占文 参加讨论

    五、结语
    上文从驳—立—论—证四个步骤对“中国人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发生学的考察,得出基本结论:“求变”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契合点,比较而言,中国共产党能与人民群众产生思想共鸣关键在于党悉心倾听了旧中国底层人民发出的“求变”声音,把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实现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当前这个结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夯实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其次,“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诠释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真正内涵,当前建设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再次,“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昭示了“求变”思维贯彻到21世纪的战略实践中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证。最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明确了文化复兴和理论创新的努力方向,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21世纪中华民族要站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高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正本清源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应对“世界不确定性”发展走向的挑战,反思现实境遇增强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返本开新推动文明转型和提升中华民族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形式,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理论指引、为世界转型发展提供公共产品。
    注释:
    ①(1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第2页。
    ②李朝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载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方克立《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唐昌黎《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载于《人文杂志》1995年第2期;蔡方鹿《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处及其在当代新文化中的位置》,载于《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④《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3页。
    ⑤《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⑥张曙光《现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与“孔夫子”——兼论传统的人文维度及其意义》,载于《哲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⑦参见郑林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新论》,载于《党的文献》2010年第2期。
    ⑧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05页。
    ⑨(17)(29)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序言,第2页。
    ⑩(11)(56)(57)(60)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3页,第101页,第101页,第103页,第103页。
    (1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
    (14)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6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