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社团与政治: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研究(8)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林》2014年2期第129~ 徐锋华 参加讨论

    宋庆龄曾要求“保盟”的各种活动都要符合原则,也就是,“援助不受政治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这样,共产党支配的地区也包括在受援范围之内。……‘保盟’执行这一方针未久,便被一些人认为它是专门援助红色分子的组织”。(67)因此,“保盟”有时就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装运,1939年冬,从图云关运送10吨较贵重的医疗器材、药品抵达延安。(68)虽然香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便利于向海外呼吁、与海外联系以及募集救济物资,但是把这些东西送到物资匮乏的革命根据地,是很困难的。这问题在1940年以后显得特别严重,那时,国民党几次掀起反共高潮并封锁边区,日军又切断了中国与越南的交通,支援工作越来越困难。有一次,英美友人送给共产党4卡车最迫切需要的救命药品和贵重的外科器械,当这批物资运到陕西三原国民党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线上时,却受到阻拦。经过几个月的交涉和斗争,最终无效,那些救济品连一盎司都没有到达延安。(69)不过,后来有人发现这些药品在西安黑市出售。尽管如此,保卫中国同盟仍然想尽一切办法,给边区和游击区送去了物资。(70) 
    保卫中国同盟在西摩道设了一个办事处,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迁渝办公。宋庆龄将“保盟”的办公费用控制在资金收入的5%以下,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实处。同时,每收到一笔捐款,不论数目大小,她都亲自在收据上签字,(71)以为征信。“保盟”实质上是一个联络委员会,直接介绍中国内地的实情和需要,然后从海外得到相应的支援。它是在一个“以英国殖民地为背景的地方,由中国的爱国者和外国的进步分子所组成的、唯一无可匹敌的混合体”。(72)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保盟”在香港开辟了抗日救济工作的新局面:与美、英、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华团体和东南亚、南洋的华侨建立了稳定持久的联系;各类捐款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日前线;“保盟”的《新闻通讯》和《华商报》等出版物深受海外读者的欢迎,发行量由最初的1000册上升到2500册。(73) 
    “保盟”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让中国的国际朋友们知道中国战区和敌人占领地区人民的真正需要”,另一方面,“把捐款、医疗物资和其他捐助物运送给真正和迫切需要的人们,使朋友们和同情者的捐赠最有效地得到应用”(74)。它“完全是做救济工作的。它筹集到的救济款物成为共产党控制地区主要的外部供应来源”(75)。而经济和医药援助对保卫中国的作用,“不亚于以飞机、坦克和枪支的支援”。(76)“保盟”的活动在实际上将国内外的反法西斯斗争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国际统一战线,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保卫世界和平有着重要意义。“保盟”在香港的3年半中做了大量募捐工作,筹集了几十万元,折合美金18.85万元(当时一个士兵的月饷约为50美分;1美元可供3个孤儿作一个月的生活费),其中绝大部分用以购买药物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甚至新四军成立时的通讯设备也是保卫中国同盟募捐助成的。据不完全统计,“保盟”在香港共送出120多吨药物和其他救济物资,平均每月送出3吨左右。(7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