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亥革命爆发后,光复各省纷纷依据《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公推都督,建立军政府或都督府,取得事实上的自治地位。南北统一后,代表北方未光复省份的参议员主导临时参议院,援引南方各省先例,通过《中华民国接收北方各省统治权办法案》,规定未独立省份督抚改称都督,并由省议会选举产生。同盟会基于制衡袁世凯形成专权的考虑,对此亦表支持。这与袁世凯中央集权外官制主张相异。各方围绕都督是由各省选举还是总统任命,激起一场论争。它的出现不仅促使袁世凯政府着力确认都督军事身份,加促军民分治政策的提出与推行,也加快了省官制的出台,并使随后方案的确定变得更加复杂。 【关键词】民国元年;都督;任命;选举;省官制;省制 中图分类号: K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4)06-0062-11 辛亥革命的爆发终止了清廷主导的君主立宪制下构建省制的尝试,并开启了共和制下省制构建的新进程。光复各省在脱离清廷宣布独立之后,自举都督,建立都督府或军政府,管理一省军民各项政务。而且在各省士绅努力下,各省咨议局被改组为临时省议会,并参照美法等先进共和国民主行政长官先例,通过立法规定都督由各省人民选举,或由省议会选举临时代理。各省在事实上取得自治地位。这与长官仍由清廷任命的北方未光复省份情形不同。 在内外形势的逼迫下,南北通过和谈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不同基础的南北各省皆归入共和制之下。然而各派政治力量虽对“自下而上”的共和制取代“自上而下”的君主制,达成基本共识,但因各自目的、利益不同,对于取法何种模式以及形制建构共和政体认识各异。如何平衡各种关系,兼顾各党派现实利益及国民心理习惯,成为民初包括省制在内的政体构建必须考量的因素。迫于当时向往统一的形势以及自身实力不及袁世凯的现实,南京临时政府决定交由袁世凯出面组织统一政权,对其能否忠于共和仍存怀疑,处处予以防范。当北方未光复各省士绅积极谋求民选都督时,获得同盟会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这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后,本诸中央集权主义着手规划省制的路径发生分歧。各方围绕都督是由本省民选还是由中央任命公开角力。 学界对于民国元年都督选任问题的既有研究,多集中于个案,藉以探讨各省行政与省议会间关系,以及不同人物、派别间的政治斗争①。如果考虑其时正值国体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政体尚处重新构建的历史背景,围绕都督产生方式所起的纷争,其实除彰显时人对共和制度的认知外,还反映了共和国体下政体重建过程中,如何重新厘订各方政治力量在省一级关系时所面临的纠结,对此尚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赵艳玲的《顺直临时省议会弹劾都督张锡銮案始末》(《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刘建军的《你所不识的民国面相:直隶地方议会政治,1912—192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从议会与行政之间权力斗争的角度讨论了直隶都督选任风波;李吉奎的《民初广东都督人选问题刍议》(梁川主编:《辛亥革命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和付金柱的《民国初年广东都督选任风潮——孙中山与陈炯明分歧溯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主要讨论广东都督选任风潮,认为这是孙、陈后来从合作到产生分歧的源头;胡绳武、金冲及著《辛亥革命史稿》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342页)认为,北方诸省围绕都督选任问题产生的冲突,反映了革命党控制的南方临时政府与袁政府对北方各省的争夺。 (本文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41633,资助。) 【作者简介】陈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张治江,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编辑、记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