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民国元年都督选任问题是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后,政体重新构建过程中,各方政治力量在省一级角力的产物。它既反映中国固有文化下,国人对代议制的接受和局限,更体现各种政治派别间的利益争夺。 按照美、法等西方先进共和制国家通例,各级行政长官多由人民直接投票,或代表民意的机关间接投票,自下而上选举产生。光复各省在建立政权时,在形式上试图遵循这一规例,而实际上则多是在军队主导下,由各派政治力量公举或推举军队首领充任各省都督,而且背后充斥着武力流血,开创了代议制在中国最初实施的恶例。 论争的发生,起因于都督地位及权限未明确,以及南北实行共和制的基础各异。《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确定的都督制,本是同盟会为了集中有限力量,争取胜利的暂时政权设计。都督本定位为军事长官,统率起义部队并兼管民政,代表军政府,执行军政一切事宜。在应对内外局势过程中,都督权力不断扩张,成为总揽一省大权的最高长官。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前后,虽屡有试图解决都督身份以及由其引发的问题之提议,却因时势发展未能定论。随后南北通过和议实现统一,因为各省接受共和制的方式不同,都督又有两种来源。南北双方在对统一尚怀有不同认知的情形下,基于各自的历史基础,对于省级长官如何产生主张各异: 东南各省都督皆由公举,南京参议院据此规定各省都督应由各省公推;西北各省则是在当轴调和、诱导后始承认共和,所有都督或因其旧,或另由当轴委任,因而当轴亦有中央委任都督的命令发布。 都督选任问题的发生以及之后各方的立场和态度,皆源于各自利益考量。北方未光复各省的革命志士为争取实现从专制到共和的转变,曾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因袁世凯及各省当权者打压未能如愿,在南北统一后,循南方先例,力主都督民选,试图完成未竟的革命目标。 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为防止袁世凯形成专权,采取一些举措加以防范,却因袁利用当时向往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大势,大多被破解的情况下,北方各省的都督选任问题的发生,正好为其提供一个制袁机会。而袁世凯本对共和制无所用心,在大势所趋下被迫接受事实,但集权中央的立场未变,利用都督的军事长官身份,以及光复省份因都督民选所造成的动乱,坚持都督由任命产生。当然,袁世凯对于此问题的态度,在其地位稳固前后有所变化: 在未任临时大总统前,态度较为暧昧,当其正式出掌统一临时政府,地位不断稳固后,积极推行集权举措,力主由中央任命都督。 都督选任问题的发生及加剧加促军民分治政策的提出,并加速了省官制案的出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袁世凯及政府一方面主张军民分治,在都督之外另设民政长,削弱都督权力,一方面厘订都督的军事身份,将其完全纳入中央任命范围内。随着实力的增强,袁世凯通过掌控都督任命权,加强了对都督的控制。但都督及其后继者的权限,以及与一省民政长官的关系,一直是民国初年省官制厘订过程中的困扰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