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各省对袁世凯的官制主张不甚赞同,纷纷自我进行改订官制,试图加以抵制。南京临时参议院也针对袁世凯分析军民两政并由中央简任民政长的做法,以统一南北行政为由,“议定将本省都督一律更选,另由参议院选派。”① 此时局面已很复杂,多省掀起民选都督的运动。湖北、奉天等省士绅分别因黎元洪当选副总统、赵尔巽屡请开缺,召开会议公举都督②。在河南,豫人因齐耀林在辛亥革命期间残害志士,及镇剿兵匪抢劫不力,日事推倒。一时间“崭新人物,总统不敢信;旧日官僚,河南人不欢迎”。袁世凯属意正受直隶人排斥的张镇芳③。不期河南咨议局公电反对,而张镇芳急欲赴豫任职,派人赴汴组织共和筹进会为自己活动,更引起豫人愤恨。在山东,绅民也公举代表晋京,力恳袁撤退张广建,再次请求由该省公举都督④。 山东局面尤为紧张。由同盟会控制的山东军政府甚至声称武力进攻济南。不过袁世凯仍认为都督风潮系因人选不合民意所起。他一面致电孙中山,请其劝山东党人勿进兵济南,一面函请各省挽留请辞的胡瑛⑤。在确认“张氏与该省既结恶感,不便再行留任”后,袁世凯将胡瑛及张广建一并免职,任命周自齐为都督,并撤销山东军政府,解散山东革命军⑥。面对袁世凯态度变化,山东临时议会倾向妥协,虽强调山东人民享有选举都督的公权,也表示不妨允许山东临时议会赴济召集各属议员组织议会,再选举山东都督⑦。袁复电不予认可,坚持由官制厘定来解决此问题⑧。 组阁问题的发生,又使袁世凯对都督选任问题的态度发生变化。袁世凯为摆脱《临时约法》对自己的约束,在精心挑选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后,又试图掌握阁员人选安排的主动权,在重要部门总长人选上与南京方面意见分歧。南京临时参议院藉袁所提阁员名单有11人与原定十部不合予以驳回,并主张各省都督须由各省议会公选,再经大总统同意而加以任命⑨。袁世凯为化解南北相持的局面,召集赵秉钧、段祺瑞、胡惟庸等会议将来都督产生办法,决议“拟俟各省都督除缺,由省议会公举三人,总统择一人任命,应于公举、任命两方均不冲突,但须议院成立后始可实行”⑩。 当时南下组阁的唐绍仪在赵凤昌等人疏导下,为换取南京方面在组阁问题及各省都督是否由总统选任问题上让步,提议安排革命党出任直隶、山东、河南三省都督(11)。随后唐根据临时参议院建议,拟以柏文蔚为山东都督、王芝祥为直隶都督、某某为河南都督(12)。袁世凯为换取同盟会放弃由黄兴出任陆军总长的主张,对此表示“此事好商量”(13)。3月30日,除交通总长梁如浩外,参议院顺利通过唐绍仪内阁,并根据袁世凯意见议决,各省都督各有兵权,应由大总统直接选任;各省民政长官须待省议会成立后公推。唐绍仪将商议结果电告袁世凯,得其电允(14)。都督选任问题看似在南北间的利益交换下得以解决。 4月1日,北方七省咨议局代表面恳袁世凯,不要简任各省都督,改由人民公举(15),在遭袁世凯坚拒后意识到,与其消极争议公举都督,还不如从速组织省议会实现此目的,为此议决普通选举的简易办法,由代表各回本省积极筹画(16)。都督选任问题暂告一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上海专电》,《盛京时报》1912 年3 月28 日,第2版。 ②《武昌自举都督之电请》、《奉天拟举齐耀林为都督》,《顺天时报》1912 年3 月27 日,第7 版。 ③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9 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版,第537—538页。 ④《预备对待山东代表办法》,《大公报》1912 年3月25 日,第1 张第5 版。 ⑤陆纯编: 《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5,广益书局1920 年版,第18 页。 ⑥刘大可主编: 《山东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8 页。 ⑦《专电公电》,《神州日报》1912 年4 月2 日,第2版。 ⑧《解释任命都督之理由》,《大公报》1912 年4 月7日,第1 张第5 版。 ⑨《各省都督公推之无望》,《盛京时报》1912 年4月11 日,第4 版。 ⑩《都督任命与公举之会议》,《顺天日报》1912 年3月31 日,第7 版。 (11)《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 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64 页。 (12)《大总统力争北方都督》,《大公报》1912 年4 月9日,第1 张第4 版。 (13)《参议员为王芝祥督直问题质问政府书》,《民立报》1912 年6 月19 日,第7 页。 (14)《都督握兵权问题》,《顺天时报》1912 年3 月29日,第7 版。 (15)《专电》,《新闻报》1912 年4 月4 日,第1 张第2版。 (16)《北七省联合会之解散》,《新闻报》1912 年4 月7日,第2 张第2 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