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韩鹏云: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9)

http://www.newdu.com 2018-07-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韩鹏云 参加讨论

    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模式的基础在于文化管理。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倡导优秀的公共文化,同时又要通过文化管理的手段坚决打击乡村中的各类负面文化现象。当前乡村私人文化因其日常化和多样化而成为主导,但在私人文化之下也往往滋生了诸多消极堕落的不良文化风气。例如,一些地区乡村的节假日或休闲时节,赌博现象成风;还有一些地区乡村人情往来礼金泛滥,形成了相互攀比、挥霍无度的恶劣风气;等等。这些现象之外,伴随着价值观念的空虚,一些农村地区还出现了家庭教会及地下邪教迅猛发展的现象,严重威胁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相悖,对公共文化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与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争夺阵地。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和规范,进行专门的打击和肃清,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化正能量,塑造文明乡风。
    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模式的保障在于治理转型。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模式的创新不仅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从更深层意义上需要基层治理的转型。乡镇基层政府在压力型体制之下的工作重点是各项任务指标,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依然不彰显,如何通过基层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确保基层权责与资源的匹配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否繁荣的深层机制,这就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转型。另一方面,村级组织当前治理能力较为弱化,缺失治理责任和治理动力,如何通过“减负增效”“费随事转”的改革减轻村级组织的各项政务压力,使其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公共文化建设,又如何通过“三社联动”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只有完成治理转型,才能最终使乡村公共文化运转起来,塑造出乡村公共文化的全新发展格局。
    结语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迎来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受到了更多关注。乡村公共文化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和农村,使农民享受更多的文化福利,也使乡村留住文脉和乡愁。当前国家对乡村公共文化的投入正在迅猛增加,但在一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没能和农民的文化需求更好地衔接,一些村落喜闻乐见的村落公共文化形态因为没有资源的投入而日渐衰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卷化”逻辑和村落公共文化的“无主体”逻辑对文化规范和文化价值形成了冲击,最终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由此,在乡村公共文化转型发展中,如何将国家资源与村社组织协同起来成为需要理论研讨和实践检验的时代命题。这一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国家介入来激活地方性内生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激发出社区的文化活力,确立起文化主体性。同时,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模式的目的在于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乡村文化规范和文化价值的衰败过程,为处于城镇工业化进程中的村落提供文化的浸润,又从最大程度上保留传统优秀的文化因子,为乡村文化重建保留基础性条件。可以预期,在此基础上乡村公共文化的现代性活力会被进一步“活化”出来,并逐步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内在支撑性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