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历史转折与时代诉求(10)


    近代中国乡村遭到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是近代以来的建设路向选择偏于都市化或工业化而促成的。总而言之,“中国近几十年都市发展的事实,恰恰是破坏农村的。农村加速度的崩溃,便促成了都市的发展……过去几十年的事实却是如此的。”(81)梁漱溟概括说,世界历史上“可以称得起乡村破坏史的”,“有之,那唯独一部中国近百年史”;而近代中国之所以如此者,“关键全在要走都市文明的路而未成之一点”。(82)从某种意义上看,乡村建设思潮的勃兴可谓直接导源于对于破坏“乡村”的建设取向的反思与纠谬。“乡村运动的声浪,已渐渐的振荡起来了,人们的视线已渐渐由都市回转到乡村来了,许多头脑敏锐思想深沉的先知先觉,经过了不少的怀疑与苦闷,都已觉悟了中国摹仿西洋之未必有成;而我们社会组织的机构,既自有其树立之道,我们民族前途的开辟,亦自有其应循之辙。即所谓人类正常文明的创造,必须从这三十万个乡村作起,并须靠此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民自动的肩负直这个责任来。”(83) 
      因此,新社会的建设取向究竟是指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还是依重于乡村社会重建?乡村建设思想家们的答案尽管也是各式各样,但主导方向却落归于乡村社会建设。“中国不是城市化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小小的县或乡行政区组成的。在全国1835个县中,生活着占总人口85%的人民。”因此,中国建设的基点应该“以‘县’,而不是以‘城市’为基本单位。任何一个熟知中国生活的人都知道,这些省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虽然某省的一个县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可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从本质上看,它与其他省的县是相同的。”(84)这是晏阳初在1929年就已坚持的乡村建设理念。梁漱溟将各种乡村运动的主张、实践提升到学理层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乡村建设思想”理论。他提出,中国的建设之路不能走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建设道路,中国社会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建设以乡村建设为本。“中国最大的问题,为旧社会的崩溃与新社会构造的如何确立”,而这个“社会构造”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体系,以及由以形成的社会制度。(85)“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内战内乱”,由以造成“社会没有秩序”;同时,“而所以有内战,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社会没有秩序而来的——内战是社会没有秩序的因,也是社会没有秩序的果。”最终导致“一切事业都停止了”,“社会日渐向下沉沦”,“近几十年来经济上所以失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处在“旧的被破坏了,而新的又未能建立;旧制度被废弃了,而新的办法又不合适;在此新旧交替,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社会就乱了。”(86)因此,社会构造或社会结构的重建(即社会建设),就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但是,近代以来的建设却疏离了中国社会历史实况,在一味追慕西化的歧路上前行,“今日的美国是他们认为很好的世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近代工商业文明,是他们所满意憧憬的东西。”但是这美好的向往和个人主观选择并不合乎中国社会构造的客观需要,从经济条件上看,“没有一分可能”。至于有人希望中国走“另外国的经济建设”之路(社会主义的路——引者),尽管“如单从经济问题的立场来看,这条路实有十分的可能与必要……无奈因为政治条件的不合”,“在中国同样的不可能。”因此,“我们的乡村建设乃此二者之外有第三条路。”(87)这不是我们“主张如此,而是事实将要如此。”(88) 
    “除非真在乡村的里面作功夫,将新制度的种子,撒遍全中国,然后从中国乡土里现再生长出来者,才能真发生作用。”(89)正是基于对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以来现代化建设路径选择教训的总结,乡村建设思想家们才重新规划现代化建设的路向,以乡村建设为其“固本之方”。“处在农村经济破产,乡村秩序紊乱的今日,应该复兴农村以恢复经济的繁荣,挽救垂危的国本,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乡村建设就是要将整个建设的“社会重心,从都市中移到乡村来。”(90) 
    晏阳初执着地说:“我们从事乡村工作主要的一个哲学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不固邦不宁。”(91)这一选择既受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即“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将“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以为“民本思想的实践”。(92)故而新中国之建设,必须走乡村建设的固本之路,“建设政治的‘权’,经济之‘富’,总操之于社会,分操之于人人的社会制度。”(93)当然,乡村建设思想中的“固本”主张并不只是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简单汲取,而是“对民本思想赋予了社会本位的现代化改造的崭新意义。同时,还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社会本位的教育主张。主张对各顾身家的中国农民施以社会化的公民教育,他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作为教育的奋斗目标。主张将老圃老农改造为‘新民’”。(94)传统“民本”思想在乡村建设思想体系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建设新社会的路径是“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95) 
    乡村建设思想萌生于对近代以来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历史反思,也是在对建设实践的批判中凝练出自己的理论思考。同时,它也召唤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力量并汇集为具有相当声势的社会运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