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历史转折与时代诉求(3)


    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与社会思想揭示的方向,往往不会是完全重合的线性相关。延安时期发生在梁漱溟与毛泽东之间的思想论辩,平等思想交流背后的力量和运势其实并不对等。作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已经拥有谋划未来政治的时运和力量,获取天下的雄心、信心和决心正在与日俱增;一个职业革命家的思虑和立场,断然有着自己的特立独行品质,也具备着掌控和影响未来局势的能力和条件。而作为一介书生或思想家的梁漱溟,凭借自己浓厚的学识思想和对于历史、现实的深度把握,对民族文化和国家建设提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方案或实施路径。他只有学术和思想,或者只有基于思想的社会影响和感召力——当然作为思想领袖的他也不乏许多崇拜者和追随者。显然,从对于整个形势和政局的操控、影响与基于思想影响未来的久远价值而言,二者并不处于相同的等高线上。 
    但是,双方论争触及的时代性命题却具有超越眼前利益和短期时势的意义与价值。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坚持的“农村革命”选择,与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选择,既不应简单地归结为“革命”与“改良”的主义对立,也不能机械地以“建设”为“革命”(破坏)的否定关系。近代以来,无论从社会思潮的趋向,还是从实践运行的历程,其实都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尽管这一转变的历史轨迹和时序演化,因政党和权力主体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理论诠释。“革命”与“建设”是共生共存于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之中的命题,而且就客观历史顽强而执着的指向性(目标性)而言,建设最终构成了时代的主导方向。因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创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实践的成功,并不成为“乡村建设”思想的否定性史证。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思想论辩,尽管角度不同,着力点不一,但所关涉的论题却是时代性的命题:革命与建设。这一命题在直面现实中被提出,但它却发端于深层历史文化的根基,也具有指向未来的价值和意义。近代以来,叱咤风云的“革命党”一旦获取政权后,革命话语终归让位于建设话语,革命的实践终归让位于建设的实践(国民党与共产党皆然)。因而,从近代历史的进程来看,在“革命”仍然构成那个时代的主导选择时,当民国建设思潮开始涌起时,梁漱溟等一代学人或思想家们精心建构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推动的社会运动,它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实践理性,在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下,也许更值得我们再认识和再反思!往事虽然如烟,思想成果的凝结却留存久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