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历史转折与时代诉求(14)


    注释: 
    ①李競西:《参加乡村工作讨论会记》,《乡村建设》(1934年11月11日),第4卷第10、11期合刊,第27页。 
    ②陈序经:《乡村建设的组织与方法的商榷》,《大公报》(天津)1937年4月21日,《经济周刊》第3张第11版。 
    ③傅葆琛:《乡建运动总检讨》,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03页。 
    ④傅葆琛:《乡建运动总检讨》,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曹立新也著文称:“乡村建设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运动。”《走向政治解决的乡村建设运动》,《二十一世纪》2005年10月号,总第91期,第78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旨趣》(1934年双十节在定县乡村工作讨论会演讲),《乡村建设》1934年第14期。 
    ⑥谭特立:《梁漱溟与毛泽东的恩怨情结》,《人物春秋》2002年第6期。 
    ⑦⑧(11)(12)(14)(16)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85、86、86、83、158页。 
    ⑨梁漱溟:《中国社会构造问题》,《乡村建设》1936年第3期。 
    ⑩(13)(15)汪东林:《国共在重庆政治协商梁漱溟呼吁停止内战》,中国网:china.com.cn,2007年11月13日。 
    (1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1935第1期。 
      (18)参见王先明:《建设告竣时革命成功日——论孙中山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论文认为,“辛亥革命以及民国的建立,才真正促动了孙中山对于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建构……孙中山建设思想的体系化,当以1919年《建国方略》的完成为标志。” 
    (19)《何序》,马芳若编:《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上编,民国丛书第一编43,(文化教育体育类),上海书店,1935年,第1页。 
    (20)黎康民:《乡村运动与政府农政之分际问题》(中),《乡村建设》1936年第8期。 
      (21)郑杭生、李迎生:《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3期。 
    (22)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随后,南京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史维焕等发起组织国民经济建设协会。南京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会召集国民经济建设座谈会,遍邀各地名流、专家座谈国民经济建设有关事宜,并将这次会议的结果,在该会季刊《中国社会》第2卷第1期上集中发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于1935年9月22日在国府纪念周上作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之讲演。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1936年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按照总章规定,应在首都设立国民经济建设总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会长,各省及直辖市设立分会,各县设立支会。在总会设立之前,先于实业部内设总会筹委会,以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实业部长吴鼎昌、秘书翁文灏为筹备委员、吴鼎昌为主任委员。所有各分、支会应由各省政府主席、各直辖市长及行政督察员或县长派定筹备人员,并指定各省建设厅长或相当人员为主任筹备委员。6月8日,总会筹委会正式成立。总、分、支会章程遂公布于世。经过一个月的筹备,7月8日上午,国民经济建设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实业部大礼堂正式召开。会长蒋介石首先致词,吴鼎昌报告了常务工作,委员孔祥熙、孙科也作了发言。总会成立后,拟定了关于宣传、训练建设人才、建设事业、副业四项工作的十一条基本方针。 
    (23)(24)(2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1935年第10期。 
    (26)黎康民:《乡村运动与政府农政之分际问题》,《乡村建设》1936年第7期。 
    (27)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1937年),《晏阳初作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65页。 
    (28)《朝话: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乡村建设》1936年第3期。 
    (29)(30)(31)《朝话: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乡村建设》1936年第3期。 
    (32)卢作孚:《四川人的大梦其醒》(1930年1月),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0-71页。 
    (33)李宪武:《中国教育之动向》,《乡村建设》1933年第7期。 
    (34)《梁漱溟先生讲演·自述》,《乡村建设》1935年第8期。 
    (35)《朝话——启发社会的力量》,《乡村建设》1934年第7-8期,刊首。 
    (36)晏阳初:《中国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问题》(1935年3月25日在北大第二院的演讲词,原载《民间》1卷轴3期,1935年4月),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20页。 
    (37)(39)(40)(41)《梁漱溟先生讲演·自述》,《乡村建设》1935年第8期。 
    (38)如“西洋民主制度,不适宜于中国之民俗,既屡试而屡败矣。俄国共产党之说,尤属药不对症,服之无功。国运颠沛,至于今日,已咸知乡治为救亡之要道。……恢复其本来之伦常社会,别无良法。”参见裴雪峰:《与蒙阴同学王意诚书》,《乡村建设》1932年第9期。 
    (42)(43)(44)杨效春:《乡农学校的活动》,《乡村建设》1933年第24-25合期。 
    (45)卢作孚:《乡村建设》(1930年1月7日),《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1页。 
    (46)卢作孚:《国际交往与国家建设》,《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79-580页。 
    (47)齐植璐:《现阶段中国乡建运动之检讨》,嘉兴县政府合作事业推广委员会编行:《农村建设》创刊号,1936年,第7页。 
    (48)(50)《梁漱溟先生讲演·自述》,《乡村建设》1935年第8期。 
    (49)(51)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1937年),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61页。 
    (52)详见王先明:《建设告竣时革命成功日——论孙中山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53)《我为什么第二次回到祖国》,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2卷,第559页。 
      (54)《乡运者的话:对于农村建设的意见》,《乡村建设》1936年第5期。 
    (5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9、208页。 
    (56)[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35页。 
    (57)(59)(60)(63)(64)[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37、736、740、36、744、809页。 
    (58)(61)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29、532页。 
    (62)[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4页。 
    (65)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1927年第16号。 
    (66)程树棠:《日趋严重的农村摊款问题》,《东方杂志》1935年第24号。 
    (67)许涤新:《农村破产中底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1935年第1号。 
    (68)费维恺:《中华民国的经济趋势》,转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27页。 
    (69)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解放前的中国农村》1933年第2辑,第408页。 
    (70)(71)(74)(81)周谷城:《中国社会之变化》(1930年),民国丛书第一编(77),历史地理类,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第7、45-47、85、181页。 
    (72)(76)《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3、150页。 
    (73)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25页。 
    (75)《乡建运动总检讨》,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86页。 
    (7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沈宗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0页。 
    (78)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220页。 
    (79)[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3页。 
    (80)《江苏学务总会文牍》,转见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8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1936年第1期。 
    (83)仲安:《乡村运动与乡村运动者》,《乡运者的话:对于农村建设的意见》,《乡村建设》1936年第5期。 
    (84)《中国的新民》,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4页。 
    (85)梁漱溟认为,人与人的方方面面关系,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各种制度,即叫社会构造、社会秩序、社会机构等,名词虽不同,实在是一回事。《中国社会构造问题》,《乡村建设》1936年第3期。 
    (86)《中国社会构造问题》,《乡村建设》1936年第3期。 
    (87)(88)梁漱溟:《往都市去还是到乡村来?——中国工业化问题》,《乡村建设》1935年第28期。 
    (89)(93)清居:《给乡村运动者之第二封信》,《乡村建设》1932年第3期。 
    (90)吴承洛:《复兴农村声中一个重要问题——乡村建设和划一度量衡标准》,《乡村建设》1934年第1期。 
    (91)《我为什么第二次回到祖国》,《晏阳初文集》第2卷,第489页。 
    (92)《九十自述》,《晏阳初文集》第2卷,第495页。 
    (94)宋恩荣:《晏阳初教育思想初探》,《晏阳初文集》,第415页。 
    (95)《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在IIRR国际乡村改造研讨会上的讲话》,《晏阳初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57页。 
    (96)晏阳初:《定县实验》(节选),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64页。 
    (97)王先明:《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学术研究》2011年第7期。 
    (98)《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人民日报》10月8日发表署名任仲平的评论文章。 
      (99)(100)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101)(102)(103)(10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乡村建设》1937年第4期。 
    (105)(106)卢作孚:《四川人的大梦其醒》(1930年1月),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1、72页。 
    (107)(108)(10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乡村建设》1937年第4期。 
    (110)见王先明:《建设告竣时革命成功日——论孙中山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11)龚骏编:《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绪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页。 
    (112)(113)(114)王玉茹、刘佛丁、张东刚:《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90-391、358、382页。 
    (115)谢国兴:《农业经济的困局:近代安徽的土地问题》,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编:《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台湾中研院近史所,1989年,第268页。 
    (116)李宪武:《中国教育之新动向》,《乡村建设》1933年第7期。 
    (117)(118)龚骏:《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商务印书馆,1933年,《引言》第3、28页。 
    (119)《中国建设》,第1卷第1号(1930年1月1日),《发刊词》。 
    (120)志知:《机器与中国》,《中国建设》1934年第4期“机械工程专号”,第26页。 
    (121)李心庄:《急须解决的国民衣食住行问题》,《中国建设》1930年第1号。 
    (122)《乡村建设》(1930年1月7日),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123)(124)《农村运动的使命》,《晏阳初文集》,第87、69页。 
    (125)清居:《给乡村运动者之第二讯》,《乡村建设》1932年第3期。 
    (126)王湘岑:《菏泽实验县宝镇乡乡农学校》(下篇),《乡村建设》1935年第25期。 
    (127)《乡村建设运动共同信念初草》(1939年7月29日),转自《卢作孚研究》2013年第1期。 
    (128)(129)(130)(131)《毛泽东先生会见记》,《晏阳初文集》,第395-400、400、397、397页。 
    (132)《乡村运动成功的基本条件》1934年10月(节选),《晏阳初文集》,第78页。 
    (133)《中国的新民》,《晏阳初文集》,第47页。 
    (134)钱亦石:《中国农村的过去与今后》,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合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1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第511页。 
    (135)(136)(13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乡村建设》1937年第4期。 
    (138)《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1957年3月19日),《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9-290页。 
    (139)《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1959年6月11日),《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