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辽史》修订:一门学科的传承(11)


    “从2007年5月开始上第一节读书课,到2013年6月所有分卷点校工作完成,一部篇幅不大的《辽史》我们竟读了整整六年。但读书课对我们来说,毋庸置疑是锻炼价值最大的一个环节。”邱靖嘉说,各卷点校修订者在研究中,不仅要对文字内容仔细审读,辨别诸本异文之正误,纠正标点断句,还要结合本校与他校,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分析考辨尽量解决,拟写出文字简练、表意清晰的半文言体校记或校勘长编。有时,一条比较棘手的校勘记他们都要通读打磨15遍以上,以求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这样几年下来,经过一番严格的学术训练,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文献基础,养成了实证研究的习惯和严谨的学风,具备了独立的研究能力。”
    修订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康鹏记得,刘浦江在最后一次读书课上说:“我们做的这个工作,对得起这部书!”
    遭遇变故仍按时完成的《辽史》修订
    “《辽史》修订本的质量有目共睹。特别是修订组主持人刘浦江于2015年1月6日因病去世以后,这个绝无仅有的全靠二三十岁年轻学者、学生组成的二十四史修订团队,没有显现出一丝一毫的集体工程的弊病。”中华书局修订版《辽史》责任编辑王勖说,《辽史》修订工作自2007年5月至2014年8月,前后历时七年告竣。此后,《辽史》修订稿又经过一年多的审订、修改和校阅,其间遭逢主持人刘浦江病逝,但没有影响整个校审出版进程,《辽史》修订版在本月按时推出。
    邱靖嘉说,2013年,经过六年读书课的集体讨论和刘浦江的严格审定,《辽史》各卷的修订已基本定稿。但由于这些修订稿是集体出品,校记撰写的体例不完全统一,而且整个分卷点校工作持续了六年,再加上后期研读时又常常会对前期所读各卷的校记内容进行增删修改。因此,在正式交稿之前,还需经“大手刊定”(此据《王师儒墓志》“国史非经大手刊定,不能信后”),也就是对全书进行统稿,把各卷文字校勘、标点修正及每条校记、校勘长编重新梳理一遍,统一体例。
    “这项繁重的任务,完全是由先生一人独自承担的。”邱靖嘉说,就在这时,刘浦江的身体渐显病兆,每况愈下,在2014年4月确诊为淋巴癌晚期,“先生并未因此消沉,病魔的侵袭反而使他催生出加紧完成统稿工作的愿望。”
    “在我的印象里,浦江一直在从容不迫地做《辽史》。”罗新说,“哪怕是在罹患癌症以后,浦江也是有条不紊地继续修订工作。”
    刚开始化疗时,刘浦江曾告诉大家,《辽史》的统稿工作不用去图书馆,他可以在家接着做。于是,在第一次化疗回家休养期间,他完成了约五十卷《辽史》的统稿。之后的两个化疗周期,他虽然体力渐渐不支,但仍继续勉力工作,遇到比较棘手或有疑惑的问题,就通过邮件或电话与学生们讨论,反复斟酌校记文字。邱靖嘉记得,关于卷一六《圣宗纪七》太平二年的月日错乱问题,刘浦江在2014年5月30日至31日两天之内,先后给他和康鹏发了数封邮件再三商讨,最后才达成一致,定为校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