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辽史》修订:一门学科的传承(2)


    已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刘浦江认为,在历代正史中,记事疏漏、史实错误之类的问题本不足为奇,《辽史》的情况显得比较极端。不过,虽然《辽史》一书编纂不佳,却仍是研究辽朝一代历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史料,“今日治辽史,对此书的依赖度大约要在70%以上”。长期以来,治辽史者多首先致力于对该书进行校勘和补正。
    近日,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第三批成果、由刘浦江带领团队承担的《辽史》修订本即将出版。据修订组统计,此次《辽史》修订本附有校勘记1716条,改动标点四五百处。
    一、点校本出现前,《辽史》有哪些版本?
    历经坎坷的《辽史》
    被称为“辽史三大家”之一的冯家昇(已故)曾在《辽史源流考》中写道:“今之二十四史,以《辽史》成书最速,亦以《辽史》为最劣。”那么,《辽史》为什么会如此饱受诟病?据《辽史》修订前言及《辽史》相关论著可知,辽代历史得以被记录,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辽朝修史制度不甚健全,虽有修起居注、日历的记载,但似乎并没能形成制度,也没有修订成书,可考的官修史书只有“实录”。据《辽史》记载,辽朝曾先后四次纂修实录。不过,最早的一次也要追溯到辽代第六位皇帝辽圣宗统和九年(991),由室昉等人所撰《实录》20卷,其中有关圣宗以前的历史都是追记和补修的,颇为疏略。第二次纂修是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成书的《实录》20卷。第三次纂修是道宗大安元年(1085)所上七帝《实录》,卷数不详。所谓“七帝”,即从辽太祖到辽兴宗这7位皇帝(辽代共9位皇帝)。第四次纂修就是由耶律俨修成于辽末的《皇朝实录》70卷。但辽朝所谓的“实录”,实际上是指纪传体的国史,并非为每位皇帝单独修撰的编年体实录。
    金灭辽后,金朝曾两度纂修《辽史》。第一次是在熙宗皇统间,由辽朝遗老耶律固主持修纂,后成于其弟子萧永祺之手,亦为纪传体史书,共75卷,但未曾刊行。金朝第二次纂修《辽史》,是所谓陈大任编纂的《辽史》,也没有刊行。历经宣宗南迁及金末之乱,萧永祺的《辽史》稿本早已散佚无存,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稿本或已仅存孤本。
    元朝建立后,《辽史》的纂修又一拖再拖,直至元末才仓促成书。虽然修辽、金二史的提议早在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就已提出,在南宋亡国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但直至元朝第12位皇帝文宗在位时,朝廷也只是“屡次议修三史”,却因“正朔义例之争”———究竟应当独尊宋为正统,还是应当将宋与辽金视为南北朝———不得不搁置。后来,文宗朝的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提出了一个回避争论的设想,即撇开元继承谁的“正统”问题,辽、金、宋三史各自成书,得到众人赞同。但修史之事并未立即执行,直到元朝末年元顺帝即位后的至正三年(1343),时任中书右丞相的脱脱领衔纂修三史都总裁,才最终采纳了这个意见。从《辽史》纂修官名录上可以看到,此书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从至正三年四月至四年三月,仅仅11个月,三史中的《辽史》就率先告成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