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修订:一门学科的传承(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09 文汇报 单颖文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锡厚认为,元修《辽史》基本是对耶律俨的《皇朝实录》、陈大任的《辽史》稍加修定、编排,同时再以《契丹国志》《资治通鉴》等书的资料补充而成。元人所修《辽史》虽有116卷,但每卷篇幅很短,内容简略且多有重复。而同时修成的《金史》达136卷,文字至少比《辽史》要多出一倍;《宋史》496卷,文字大约是《辽史》的十倍。 冯家昇在《辽史初校》一文中提出,元修辽史“犯以下之大弊”———妄改人姓名、妄改古书、妄改断连、改译无标准、失原意、失原音、不一致、重误,导致“原本误者,使之愈误;原本不误者,亦使之误”。 几部重要的《辽史》传世的版本 千疮百孔的元朝官修《辽史》完成后,于至正五年(1345)与《金史》同时下江浙、江西行省雕版刷印,“各印造一百部”。这一版本被后世称为“至正初刻本”,根据存世版本情况来看,此次印本应该已经失传。 刘浦江认为,至正本版片毀于元末战火,但这个印本在明初尚有幸存,明代《永乐大典》所引《辽史》依据的底本,应该就是至正初刻本,或者说,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接近于至正初刻本原貌的版本。《大典》残本卷5248、卷5249、卷5251“辽”字目下收录了《辽史》本纪15卷,其他各卷中亦保存有部分纪、传、志、表的内容,以及若干零散的残章断句。 在明、清两代,还出现了几种重要的《辽史》版本。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是一部年代较早的本子,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存4函19册,110卷(缺卷9至14共6卷)。刘浦江判断,此本可能是根据至正本抄成,但其底本可能不如《大典》本底本保存完好,抄写时间应该早于明初覆刻本。 刻于明嘉靖八年(1529)的南京国子监本(即“南监本”),是明代中后期直至清乾隆年间最通行的本子。南京国子监从吴下购得的《辽史》,很可能是明初覆刻本。南监本校正了底本的一些讹误,可是又衍生出不少新问题,虽然在当时被读书人视为定本,但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本子。由于社会需求持续旺盛,南监本自刊行后直至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灾,二百余年间有不下十余次的修补刷印。冯家昇认为:“除元本外,实以南监较佳。” 刻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的北京国子监本(即“北监本”),应该是以南监本为底本的。北监本很少校正南监本原有的错误,且翻刻时或有妄改之处,后在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做过一次全面的修版。 清乾隆四年(1739)刊刻的武英殿本,是清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辽史》版本。尤其是晚清以后有多种影印本流传于世,终于使它取代了南监本的地位,成为百衲本问世之前最流行的《辽史》读本。乾隆殿本依据北监本翻刻,但比起南、北监本来,它在校勘方面做了更多工作,校改了大量底本的错误,并在每卷末附有若干条“考证”———其实就是校勘记。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乾隆殿本的校勘很不严谨,有不少肆意妄改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里程碑
- 下一篇:汉译名著:远方飘来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