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修订:一门学科的传承(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10 文汇报 单颖文 参加讨论
另外,点校本《辽史》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吸收得不够充分。崔文印说,在1971年反对“烦琐考证”的旗号下,不能过多地进行考订。当时主要使用的是陈汉章《辽史索隐》、冯家昇《辽史初校》、罗继祖《辽史校勘记》、张元济《百衲本辽史校勘记》等著作,但也只是略加参考而已,不能大量吸收。此外,特别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契丹文研究的长足进展和大量辽代石刻、墓志的发现,都为修订《辽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当年受各种限制留下了不少遗憾,现在又具备了新的条件,《辽史》是该修订了。”崔文印说。 三、本次《辽史》修订的前前后后 修订前做了哪些准备? 随着近几十年来古籍整理规范的日益严格,以及辽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原来的《辽史》点校本逐渐显现出其所存在的缺憾。2007年,中华书局全面启动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为包括《辽史》在内的“二十四史”“升级”。 徐俊介绍,“二十四史”诸史篇幅不一,此次修订采取的方式是由中华书局选聘全国各高校科研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各史修订项目主持人,再由各史主持人自行组织学术团队开展具体工作,共同承担修订任务。早在2005年着手筹备“二十四史”修订之初,他就拜访了蔡美彪,谈到辽金史修订,蔡美彪首推的就是刘浦江。 “如果浦江不做《辽史》修订,那就没有第二个人敢接了。”刘浦江的同事、主持“二十四史”《晋书》修订的罗新说,刘浦江以文献整理见长,这使他在北大读书期间就声名在外,“可以说,就文献学训练角度来说,没有一个做断代史的人有浦江的水平”。 与其他“二十四史”修订组的团队组成不同,刘浦江主持的《辽史》修订项目组成员并没有什么“大腕”,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学生。罗新记得,2006年,他和刘浦江差不多同时接下了“二十四史”的修订任务。当时,刘浦江告诉罗新,他之所以接受这项任务,主要是想把这项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他认为对于学辽金史的学生来说,这是进入专业领域的一个最佳途径。“我对浦江说,这么做会很慢,你打算花多少年完成修订?浦江说,二十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里程碑
- 下一篇:汉译名著:远方飘来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