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中国民族构建的二重结构(12)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二重性的民族构建之成果的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将两种民族之间的张力进一步放大了,导致了中华民族的虚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民族结构和族际关系结构中蕴涵的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地显现,对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我们”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明确将自己定位为“执政党”,并确立了执政党意识。2010年中国的GDP超越日本而居于世界的第二位,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崛起已经浮出了水面,中国已经处于崛起的过程中。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赖于中华民族的国族一体化,把中华民族建设和巩固成为一个统一的凝聚力强大的国族。”在这样的条件下,从执政党的立场、在世界范围内激烈的国家竞争和民族竞争中实现国家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全面地审视中国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结构和两类民族发展的进程,已经成为重大课题。通过对当代中国的民族结构和族际关系结构进行梳理和反思,对中国的民族构建问题做出理性的选择,已经十分明显地凸显了出来。
    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也给这样的反思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源。苏联的民族理论、民族构建和民族政策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在此问题上对苏联的模仿十分明显,事实上我们就是以苏联为榜样的。但是,苏联解体及其与民族政策之间存在实质关联的事实表明,苏联在民族和族际关系问题上的思想、理论和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显示出成功的一面,但从长时段来看其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中蕴涵的消极因素会随历史时段的延长而凸显出来。另外,西方国家从有利于民族国家制度和国家认同的角度着眼,拒绝承认国内多样性族类群体的集体性权利,只是将其确定为族群,从而“成功地回避了对‘国家’ (nation)以外的任何‘民族’ 的认可”。但这些族群的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的增强,也会对其所在国的国家认同构建带来严峻的挑战,从而将一个国家的国族内的具有争取集体权利要求的群体的发展,与国家认同进而国家统一之间存在张力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