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中国民族构建的二重结构(6)


    三、二重性民族构建的展开
    蕴涵着民族国家之政治能量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以后,尤其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概念与作为社会政治力量之代表的政党结合并演变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概念以后,它对中国传统族际关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在中国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的重大历史时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族类群体都在酝酿发展的能力。当它们分别有了“中华民族”以及在“各民族”总称下各自的民族称呼以后,就不可避免地生成了促成民族构建的内在冲动。当社会条件变化产生了新的刺激,尤其是以政党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精英进行推动,民族构建就全面展开并迅速地推进。
    从民族构建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主要是对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文化群体的民族地位的确定),导致了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不同的民族构建过程:一方面是由历史上各个族类群体凝聚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构建,另一方面是在凝聚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同时又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各个族类群体自身的民族构建——在处于主体和“凝聚核心的汉族”(费孝通语)的地位不容置疑的情况下,这样的民族构建就表现为各个少数民族的构建。不过,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构建过程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纠缠并相互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极富特色的民族构建过程,形成一种民族构建的双重变奏。
    中华民族的构建肇始于“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华民族的构建来说,“中华民族”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实体的称谓(族称),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民族的认同符号。在“中华民族”概念形成以后,尤其是中华民族由“国内诸族”组成的基本内涵确定以后,中华民族的构建便逐渐成为一个现实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并开启中华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后,中华民族的构建便全面展开。不过,中华民族构建的迅速推进并取得成效,却是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便开始侵略中国。
    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被推向整个中国。中国因此而陷入近代以来最大的危机。亡国灭种的危险,也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抵抗意识。在抗击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正在朝着凝聚为一体方向发展的各个民族不仅加强了相互联系,而且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成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责任编辑:admin)